林草网群   

活水公园的“排毒”与“养颜”

媒体:文汇报  作者:内详
专业号:鄱湖人家 2010/9/1 8:34:12
    执教教师:娄维义(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参观场馆:成都活水公园案例
    
    城市发展过程中,随着人口不断增加,生活污水处理越来越难堪重负,如何科学有效地处理污水,成为城市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城市最佳实践区中的成都活水公园,就是我国科学解决生活污水的经典案例。
    
    生活污水主要存在哪些污染,这些污染会导致什么后果?有哪些办法可以解决这些污染?今天,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成都活水公园案例馆,深入研究自然湿地的功能,人工湿地——活水公园的功能,活水公园净水的机理。
    
湿地植物——为污水“排毒”
    
    坐落于成都市区内的活水公园,是中国第一座以水为主题的城市生态景观公园,它集水环境、水净化、水教育于一体,包括人工湿地生物净水系统、模拟自然森林群落、环境教育中心等设施,向人们演示了被污染的水由“浊”变“清”、由“死”变“活”的过程。活水公园将现代意识、东方智慧和中国园林技术巧妙融合,蕴含了丰富的文化、艺术和生态意义。在植物配置、景观处理和造园材料选择上,妙趣天成,是城市湿地景观设计中一个完整而又生动的例子。
    
    湿地这一概念,在狭义上一般被认为是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广义上则被定义为“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国际湿地公约》对湿地的定义是广义定义。
    
    按照广义定义,湿地覆盖地球表面仅有6%,却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因此享有“地球之肾”的美誉。
    
    沼泽湿地像天然的过滤器,它有助于减缓水流的速度,当含有毒物和杂质(农药、生活污水和工业排放物)的流水经过湿地时,流速减慢有利于毒物和杂质的沉淀和排除。一些湿地植物能有效地吸收水中的有毒物质,净化水质。
    
    沼泽湿地能够分解、净化环境物,起到“排毒”、“解毒”的功能,因此被人们喻为“地球之肾”。假如没有了湿地,好比一个人被割去了肾脏。如氮、磷、钾及其他一些有机物质,通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被生物体贮存起来,或者通过生物的转移(如收割植物、捕鱼等)等途径,永久地脱离湿地,参与更大范围的循环。
    
    沼泽湿地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水生植物包括挺水性、浮水性和沉水性的植物,具有很强的清除毒物的能力,是毒物的克星。据测定,在湿地植物组织内富集的重金属浓度,比周围水中的浓度高出10万倍以上。正因为如此,人们常常利用湿地植物的这一生态功能来净化污染物中的病毒,有效清除污水中的“毒素”,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活水公园”——水的“养颜”之旅
    
    城市污水的处理可以有很多种办法,成都市“活水公园”是一个集净水与美化于一体的典范之作,我们来细细分解一下它的工作原理。
    
    【第一步:厌氧沉淀】混浊的府南河水被泵入喷泉池,进行活水净化的第一道工序。泵入池中的污水一部分经物理沉淀作用,使比水重的悬浮物沉于池底,从排泥管排出。比水轻的悬浮物浮于水面,由人工清理。另一部分经池中的厌氧微生物分解成甲烷、二氧化碳等难溶气体排入大气,或成较低分子有机物随水流出,进入下一道净化程序。
    
    【第二步:曝气充氧】经过初步沉淀的水,流入一串形似花瓣的莲花石溪,称为水流雕塑。它巧妙地引入水力学原理,利用落差产生的冲力,使水在一个个石花瓣中活泼欢跳。这一方面极富动感和观赏价值,同时使水在回旋、震荡中充分地曝气充氧,增强水中的含氧量。
    
    【第三步:微生物降解】水通过水流雕塑后,进入微生物池,也叫兼氧池。它的深度为1.6米、容积为48立方米。污水在池中被微生物部分净化后,从微生物池泵入植物池。
    
    【第四步:植物吸收】植物池是一个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它是活水公园水处理工程的核心部分,由6个植物塘、12个植物床组成,其中养殖的植物达数十种,包括:漂浮植物(浮萍、紫萍、凤眼莲)、挺水植物(芦苇、水烛、茭白、伞草、菖蒲、马蹄莲、灯心草)、浮叶植物(莲、睡莲)、沉水植物(金鱼藻、黑藻)等,还有多种鱼类、昆虫和两栖动物。水流入人造湿地区,这里的芦苇不是长在土里,而是长在石头上。水从石头之间流过,污染物就被吸附住了。岩石有吸附的作用,而且石头上也生长着微生物。它们将污染物分解成为对植物有用的营养。这里的植物依靠水中的污染物生长,植物枯萎时被清除掉,污染物也就清除掉了。由此,水变得清亮了,水中的鱼游得很欢畅。
    
    【第五步:净水流出】在活水公园中得到彻底净化的水从这里流向府南河。在活水公园与府南河连接的堤岸边,人们可以直接接触被净化的河水。
    
点评
    
    成都活水公园之所以被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选中,就是因为该案例彰显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上海世博会主题。在未来城市发展过程中,人类只有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同学们是未来生活的主人,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只有这样才可能有效解决困扰人类的种种问题。
    
    本报记者  王柏玲整理
阅读 353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