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鄱阳县旅游起步,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2009年,鄱阳县全年旅游景点接待游客3.6万人次。
2014年,鄱阳县全年旅游景点接待游客26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15亿元。7年间,鄱阳旅游呈现出风景这边独好的景象。
项目建设—做强旅游发展载体
2001年之前,鄱阳县的旅游业还是一片处女地,没有旅游局,没有旅行社,也没有旅游景点。2008年,该县提出建设中国最大湿地公园的口号,并于当年规划、申报,当年被国家批准为国家级湿地公园。自此,鄱阳湖旅游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
依托“千湖之城”“亚洲最大湿地”“候鸟王国”等金字招牌,该县把景区放在和园区、城区共同推进的战略地位,高位推进旅游产业发展。近年来,在建成并开始接待游客的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游客综合服务区、鄱阳湖湿地科学园、龟山景区等项目的基础上,该县以国家湿地公园为平台,按照“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景点项目,民资投资休闲度假旅游项目”的建设思路,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配置,完成了鄱阳湖高空观湖平台、麋鹿苑项目建设和天鹅湖整体提升工程,引进了“鄱阳湖一号”游轮并投入运营,开工建设了鄱莲公路、莲花山森林公园入园公路等交通项目,进一步提升鄱阳旅游承接高铁时代的通达能力。
品牌活动—叫卖湿地声名远扬
中华龙舟大赛(鄱阳站)、鄱阳湖湿地帐篷观鸟季、舌尖上的鄱阳—美食探寻季、全国摄影摄像大赛等,面对旅游业发展的大潮,鄱阳县以主题活动的举办来提高旅游品牌价值。
连续举办三年的中华龙舟大赛分站赛,在群众参与面、社会关注度、赛事影响力等方面逐年提高,不仅成为该县对外开放、展示、合作的窗口和平台,还推动了鄱阳在生态、经济、文化等事业上的发展。脱胎漆器制造、赣剧饶河戏、渔钩制作等特色文化被大力挖掘和发扬;围绕守护“一湖清水”,大力推进的鄱阳湖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鄱阳湖湿地恢复与重建工程和生态渔村建设,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支持;利用四海宾朋齐聚鄱阳的契机,开展投资环境推介,实现了“龙舟搭台、经贸唱戏、名利双收”。
从2009年开始,一年一度的鄱阳湖湿地帐篷观鸟季,成为数万名驴友体验各色户外运动的盛会,在市场上加快形成了“看鄱阳湖就到鄱阳县,看候鸟逛草原就到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共识,达到了“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鄱阳湖=鄱阳县”的品牌归一效应。
多面出击—市场营销提质增效
在举办一系列主题活动迎候八方来客的同时,该县还主动走出去,坚持立体式、多渠道的市场营销方式,向打造成为全国著名湖泊旅游目的地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014年9月初,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宣传片在北京王府井新华影廊大屏上播出,视频短片通过大气、细腻的镜头语言,展示了“生态江西、魅力鄱湖”的美好形象,取得了较好的推介和传播效果。该县加大对客流量较大场所的广告投放力度,撬动了中央电视台、北京公交站台、北京首都机场、上海公交站台、主要商圈大型商场LED、香港户外、台湾户外等价值近2000万元的广告资源,让全国各地了解鄱阳旅游。
该县积极抢滩新媒体,建设了鄱阳旅游网络宣传平台,推出了鄱阳旅游的官方网站、官方微博与微信服务号;启动“一本画册、一首歌曲、一部宣传片、一句旅游口号”等“四个一”工程,并于2014年成功推出了旅游杂志—《悦游鄱阳湖》。
在周边地市逐步推广“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一日游”线路的基础上,该县已着手两日游、三日游等中线市场的开发,目前已与全国重点区域的40余家重点旅行社接洽,初步建立了全省和东部、中部、南部城市群的组团网络,并积极参与区域旅游合作,与庐山、三清山、龙虎山、景德镇、婺源等周边景区建立战略联盟,共同打造“名山、名湖、名城、名村”黄金旅游线路,使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成为鄱阳湖旅游品牌展示的窗口。
刘剑冰 江西日报记者 吕玉玺
本文来源:大江网-江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