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网群   

木排号子:再现渔舟唱晚盛况

媒体:南昌晚报  作者:内详
专业号:鄱湖人家 2010/3/31 8:38:45

201033013282772781

 
                         当年的老排工在演示《木排舞》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描绘了“渔舟唱晚”的盛况。一千多年过去了,对于在朝阳洲生活了75年的老船工徐烈子来说,“渔舟唱晚”这样的事情,一点都不陌生。他从11岁开始就跟着父辈在抚河边放排,唱木排号子,解放后还参加排演了《木排舞》。在木排工人的声声号子中,我们能看到那个码头南昌清晰的水印。

  文化馆馆长发现“号子歌”
  2008年的一天,西湖区文化馆馆长王永鸿从社区文化干部交流会上获悉,南昌以前有首“号子歌”,很多放排老人会唱。
    王永鸿按照线索找到了利字街社区。一查问,便找到了十多个曾经在江边放排的老人,“老人们很健康,都还能唱呢,当场就给我们唱了几段。”放排老人还透露,当年的排工号子不仅人人会唱,解放后省里还将其排成了舞蹈节目。
    根据这些说法,王永鸿又查阅了诸多资料,终于在《江西省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中,找到了“木排号子”的介绍。
    “我当时就告诉自己,这是南昌原生态音乐的活化石。”王永鸿感觉像是挖到了宝藏。

  木排号子源于艰辛放排
  曾经的朝阳洲,被抚河和赣江围成了一个岛,水运因此繁盛起来。那时,在朝阳洲地区,就有一群“吃木头饭”的人,在江边放排,运送木材等货物。
    徐烈子就是这样一位放排工人。1946年,11岁的他跟着父亲出排了。当时的木排多用竹篾扎成,“水大时”能连成几里路长。木排顺着抚河赣江进入鄱阳湖,在湖口入长江,东流而下,抵达南京、上海交货,然后返回家乡,赚回3石8斗米的劳动报酬,“能赚到这个数的,是一等一的好师傅。”徐烈子竖起了大拇指。
    由于木头很重,一根就要两三人拉。有时风浪打来,原本扎好的木头四散漂走,放排人便得跳进翻涌的江中一一找回,重新扎紧。“出了排,便不知道能不能回来。”说起这些,胡大生眼里泛出了泪光。
    在这样艰辛的劳作中,劳动号子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在“朝阳洲木排号子”申报南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说明中,对此有清晰的解释:放排工人用简单的吆喝或呼号声,调节呼吸,振奋情绪,释放身体重负,统一步伐,指挥以协调劳动。这些吆喝、呼号声在长期的演变中形成完整的曲调和歌词,发展为民间小调、劳作歌谣的形式,最终成为“木排号子”。

  《木排舞》重生获奖
  王永鸿决定重新排演《木排舞》。“原南昌市贮木场业余剧团,在建国初就对流传在朝阳洲的‘木排号子’进行了搜集整理。1952年,排工戴北佬等根据‘木排号子’加工编排了由14名男子组成的《木排舞》,参加在南昌中山堂举行的‘江西省第一届民间舞蹈汇演’。”
    2009年春天,王永鸿在利字街社区找来了14位居民,舞蹈动作、语言、服装都参照50年代的那场演出。
    找群众而不找专业演员,对此王永鸿解释,50年代的舞蹈就是由木排工人表演,“学院派的专业演员很难表现出原生态的味道。”不过为了排练效果,她请了省歌舞剧团的老师来指导,还找来了徐烈子、徐伢子等几位当年参加过表演的放排人,请他们解说示范。
    经过几个月的排练,《木排舞》终于重生了。在南昌市优秀民间团队调研演出上,《朝阳洲木排号子》获得了一等奖。

  木排号子期待传承
  据了解,1951年,朝阳洲搬运工会成立。1954年搬运工会解散,排工们进了南昌市贮木场。“上世纪60年代开始有船拖,不过木头还是要人来扎。”船的马力越来越大,从60到120,又到150,“我后来有了驾船执照,当了船长,退休时已经可以开500马力的船。”徐烈子骄傲地说。
    但徐烈子也有了新的惆怅,手拉肩扛的劳动方式被机械化替代,再后来南昌水运式微,根植于此的木排号子失去了土壤。“听不到了,只有我们私下唱唱。”徐烈子的孙子现在已经大学毕业,但也不会唱木排号子。
    所以,当王永鸿找到徐烈子时,他“比王馆长还高兴”。“我希望木排号子有人继承下去,它是我们那个年代的见证,听它就知道我们那时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
    现在木排号子已经成为省级科研课题,最近又入选了南昌市第二批“非遗”名录。王永鸿计划将徐烈子等人申请为传承人,为14名群众演员申请为集体传承人,在基层进行《木排号子》培训和表演等。
    “木排号子是最原生态的赣文化民间音乐,在这里我们能找到南昌民俗文化的脉络。”王永鸿说。

  记者手记
  木排号子应走向专业化
  昨日,在利字街社区采访时,记者请求老排工示范几个动作。老人们很高兴,马上排成队表演起来。投入的歌声和动作让旁边的“新一代”木排舞“演员”都加入进来。
    在连日来的采访中,记者为老人们对木排号子的感情感动,也对他们全心全力投入排练演出的劲头充满了敬意。然而同时,记者又感觉到一丝忧虑:现在的木排舞演员,年龄都在五六十岁以上。而当年的排工,实际上主要是青壮年。现在的木排舞演员都是社区居民,由政府文化部门组织表演。作为南昌原生态音乐的名片,我们在让广大群众知晓木排号子的同时,还应让木排号子走向专业化、艺术化。如果我们的木排号子要像陕西信天游一样,在民间音乐中占据颇有分量的一席,有一点就无法回避:既真实反映原貌,又有艺术的升华。

  记者 练苏丹 实习生 汤蕾 郭强 文 主力记者 万勍 图
阅读 1194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