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保驾护航
——纪念2010年全国防灾减灾日
汶川巨痛刚刚平息,玉树剧痛又突然降临,防灾减灾警钟再次敲响。
在玉树地震即将过去一个月的时刻,我国第二个“全国防灾减灾日”(2010年5月12日)到来了。
我省地震灾害虽然稀少,但水旱灾害频繁,水环境灾害风险正在上升,与水有关的灾害已经成为我省防灾减灾的最主要对象。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于2009年12月12日获得国务院批复,标志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不仅对江西省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而且具有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重大创新和示范意义。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以鄱阳湖生态为依托,而鄱阳湖生态的核心是水生态,且水生态的基础是水环境,因此,鄱阳湖水环境是否正常,对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起决定性作用。
从广义上说,水环境是指围绕人群空间、可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水体,包括其正常功能的各种自然因素和有关社会因素的总体。水环境是否正常,主要由其数量、质量及其分布与变化所决定,也即由水的水文情势所决定。水环境偏离正常状态,轻则影响水的正常利用,重则造成水文灾害(由于水文要素变异而引发的灾害)。
从近60年来的监测与统计资料可知,鄱阳湖区的水文灾害主要有洪水灾害、渍涝灾害、干旱灾害、水污染灾害等几种,其中洪水灾害发生机率较低,但灾情严重,恢复重建周期长、费用大;渍涝灾害发生频繁,尤其在城镇人口集中区,局部性涝灾4—7月时有发生,社会影响很大;干旱灾害影响范围广泛,影响时间较长,近年来呈增多加剧趋势,对水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健康构成重大威胁;水污染灾害虽然发生较少,但呈增多趋势,影响范围逐年递增,是鄱阳湖区一种新型水文灾害,其影响周期很长,恢复困难极大,需要特别关注与防范。
对于水文灾害的防御,必须根据其前兆性明显、可防性较强的特点,在做好水文监测分析的基础上,积极开展预测预报预警,在争取更长的防御时间、把握更佳的防御时机上发挥积极作用。
“水可行舟,也可覆舟”,水的双重性决定:只要有水存在,就会有与水有关的灾害发生;在利用水的同时,必须防范水文灾害的发生。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离不开水的支撑,水的合理、充分、高效利用是关键,与此同时,水文灾害的出现不可避免,防御至关重要。因此,水文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作用,不仅体现在为水的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水环境保护与水生态建设等社会经济活动提供不可替代的行动根据,还体现在为水文灾害的防御提供必不可少的防灾减灾指挥决策依据。
目前,江西省水文部门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5.12万平方公里范围内设置了近千个水文监测站点,对降水、水位、流量、水质、地下水、土壤墒情等水文要素进行全面监测。这些水文测站,像一双双锋锐的千里眼,一刻也不停息地监视着江河水库湖泊等各种水体的水文动向,一旦出现水文异常,便会迅速发出预警,为防洪抗旱降污、防灾减灾救灾的英明决策和自觉行动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保障。
水文灾害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面临的重大挑战,江西水文部门正在想方设法大力提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文监测、分析、服务能力,以防灾减灾实际行动,最大限度地降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文灾害风险、减轻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文灾害损失,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保驾护航。
(江西省鄱阳湖水文局:闵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