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网群   

鹤舍古村:颇具价值的历史文化村

媒体:九江新闻网   作者:内详
专业号:鄱湖人家 2008/12/19 8:31:09
        鹤舍村,又名学舍村,位于都昌县苏山乡境内,始建于东汉末年,成村于明代初期,发展于清代中叶,至今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这里,既有古代农耕文化、儒家文化、商业文化、宗族文化、建筑文化,又有近代军政文化,内涵丰富,是颇具价值的历史文化村。

  鹤舍村群山怀抱、溪水环绕,山青水秀,环境优美。聚族而居的袁氏以耕读传家,宣扬儒学、注重教化。成村伊始,就请先生办起了私塾,清朝初期村里投资盖了一栋四合院式的学舍,取名“浣香斋”。历史上既出了文举,也出了武官。特别是民国后期,全村在国民党内任职的将、校级军官就有十余名。族人始终以先祖袁安公“卧雪仁风”为做人处世之典范。数百年来,先民们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对于明末清初时期统一建造的徽式建筑,自古至今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建新宅不拆老屋。以祖堂为核心,屋向统一朝西,村型成“丁”字排列的总体规划,以及8000平方米的明清徽式建筑至今保存完好。鹤舍袁氏以经商致富。清代中期,先祖袁蕃杰凭着勤俭起家,成为当时有名的企业家,村里大部分古屋都是他当时投资兴建的。这些老屋在青山绿水的陪衬下,别具风貌。青砖灰瓦,雕龙画凤,巷道纵横,深若迷宫。

  古屋造型和结构整齐划一,都是长方形的大八间和小八间。无论大八间和小八间,正柱上和楼柱上都装有狮、虎、象、凤凰及寿星等木刻花撑,楼上各房间装有各式各样木刻花窗。厅堂四周装有木壁,顶端装有木顶,并刻有各种不同图案,如:“八仙过海”及四季名花等。木壁、窗棂及顶端用生漆漆成猪肝红色。每幢古屋都不向外开窗,古屋大门上的门檐制作雕刻非常精致,飞禽走兽,形象生动,古屋群大门朝向与祖厅一致,统一向西。大、小八间屋中都有天井取光,每逢下雨,屋上四面的雨水,全部从天井下泻,这叫四水归堂,象征着财不外流。整幢古屋都不向外开窗,象征着财不外漏。古屋大门上的门檐是古屋门面,制作雕刻得非常精致,上有花鸟禽兽木雕图案。

  鹤舍村祖堂宏伟,保存完整。上堂祖宗排位,庄严肃目;中堂麻石铺地,朱壁亮堂;下厅映山接秀,开门闪光。中堂与上堂中间有一大天井,两壁画有双龙抢宝、八仙过海图。虽然村内建筑密布,巷道狭窄曲折,但祖堂之前开门见远山,场地极空旷。出祖堂大门有一长方形池塘,面积约600平方米。塘岸及四周空旷地均用花岗石铺设。古人称此塘为“溢香池”。池塘蓄水来自全村每栋屋雨从天井而下“四水归堂”后,再顺着相互连通的暗沟“四水归塘”,而后与溪水连通。

  村四周是农田,每当稻谷飘香、棉花绽放之时,徘徊在垅亩之间,观赏着古村特色,给人一种田园古村图的艺术享受。后裔有诗曰:“自然保护未成文,后裔循规代代珍,画栋雕梁千古秀,深藏幽韵醉游人。”近年来许多电影、电视片到该村拍摄镜头,其中反映李烈钧讨伐袁世凯二次革命的影片《铁血共和》,在此拍摄了大量镜头,电视连续剧《聊斋》也在此拍摄了片断。

  鹤舍村是鄱阳湖畔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村落,据统计,村中现保存较完整的明清建筑有23栋,占全村现有建筑的40%,祖厅三进,占地600平方米,巷道15条,平均宽度1.5米,总长度800米,石砌长方形池塘一口,占地500平方米,民国初期建小洋楼一栋,占地100平方米。全村古屋、石巷保存完好程度在95%以上。已被县政府授牌列为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其进一步保护、挖掘、修膳、考究,将对鄱阳湖旅游开发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鹤舍古村也一定能够成为鄱阳湖的一个旅游亮点。(袁德芳)

阅读 303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