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视网评:2009年的12月12日,对于江西全省来说,注定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在这一天,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第一个国家层面的区域性发展规划由此“诞生”,时至今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正好一周年。
开局第一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可以用“漂亮”来形容:2010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产总值达到5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000元;全省生产总值超过8000亿元,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000元。预计到2015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5000元,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全省生产总值超过15000亿元,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5000元。
一年的时间过去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龙头效益”显露无疑。但是,必须要清醒的认识到的是,一个区域规划的建设并不是短期就能完成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更是如此。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我国到目前为止唯一一个以“生态”为特色的区域发展规划,目的是要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路子。要知道,“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如何协调,在全世界的范围,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我们国家虽然在尽量避免这一西方老路,但坦率的说,生态与发展依然矛盾重重。从这个角度来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在全球都在关注生态、反思发展的背景下,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路子,无疑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很显然,要解决这一世界性难题,不是短时间内就能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有更大的耐心。更大的耐心首先体现在敢于说“不”。在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过程中,要时刻绷紧“生态保护”这根弦,要变“拣到篮子的都是菜”为“不是好菜不进篮”,对那些高耗能、高排放、破坏生态的项目坚决“拒之门外”,坚决抵制眼前利益的诱惑。在我们牢牢把握“核心是发展”的同时,要时刻记住“特是是生态”,切不可为了加快发展,而破坏了生态,反之亦然。
其次,要建立正确的政绩考评体系。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成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奋斗。这一长期性就决定了我们必须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干下去。在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这一系统工程中,有些环节建设周期长、见效慢,需要有十足的耐心做好基础性工作。这不仅需要我们各级官员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摒弃“急功近利”、乐于“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另一方面,我们要改革官员考评机制,要对甘于扎扎实实做事、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人“高看一眼”,在全社会形成真抓实干的风气,唯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才能按照规划设计向前推进。
再次,要广泛凝聚“智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探索的是一条全新的发展路子,需要解决的是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世界性问题,难度可想而知。要解决这样的难题,需要凝聚更广泛的智慧。一方面,我们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育和引进多层次、高素质的人才,改革选人用人机制,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契机,使江西成为人才集聚地。另一方面,我们要广开言路,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的合作,用全人类的智慧,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从而推动江西的发展。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工作全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探索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路子,正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生动体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一年来的成绩令人欣喜,但是,这只是一个开始,我们面前的困难还很多,这就需要我们用更大的耐心、百倍的努力,才能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好,才能推动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陈大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