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网群   

鄱阳渔鼓吸收民间故事唱出浓郁水乡风韵

媒体:江西晨报  作者:曾悦之
专业号:鄱湖人家 2014/6/12 6:08:28

鄱阳渔鼓融合了民间小曲、方言鼓书等元素,其腔调与我国古代唐诗的音律有关,是一种极富江南特色的民间击乐曲艺形式,具有取材广泛、说唱内容丰富、鼓词朴实、曲调优美的特点。鄱阳渔鼓融说、唱、表演为一体,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水乡风韵,是早年鄱阳湖畔最为流行的击乐曲艺。


▲鄱阳渔鼓表演

 


分两个流派流传
鄱阳渔鼓在民间习称“道情”,属江西道情的一个分支。据鄱阳县文化馆馆长刘秋生介绍,鄱阳渔鼓在当地已经流传了1000多年。经过几代艺人的改造,鄱阳渔鼓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二下响”和“三下响”两个有名的支派。
据鄱阳渔鼓传承人王遇龙介绍,“三下响”渔鼓是清道光年间传入鄱阳的。当时湖北黄梅艺人帅德化为避水患来到鄱阳卖艺。在卖艺的过程中,他所擅长的“三下响”(渔鼓、简板、一面小钹)渔鼓也随之传入鄱阳。“三下响”曲调与三角班曲调板式基本相似,现在主要流行于鄱阳山区和都昌、浮梁一带。
而“二下响”说唱题材更为广泛,主要流传于乐平、万年一带。“二下响”融渔鼓、渔歌、民歌小调为一体,形成了具有成套板式和水乡特色的独特音乐风格,是鄱阳人民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
鄱阳渔鼓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传承和改造,逐渐形成了融饶河戏、民歌、渔歌音乐为一体的音乐风格,以及具有浓郁鄱阳水乡韵味的优美唱腔。
鄱阳渔鼓至今仍是鄱阳比较流行的一种曲艺形式,它在文学、语言、音乐、说唱风格等方面,都独具鄱阳地方特色和鄱阳湖水乡风味。


取材于当地民间故事和传说
唱本内容大量取材于鄱阳当地丰富的民间故事和传说是鄱阳渔鼓最大的特点,如根据清道光年间发生在鄱阳县城茅园里的王莲英嫌贫爱富,毒死未婚女婿匡花苟的故事改编的《谋郎记》;还有根据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所作的元杂剧《荐福碑》演绎而来,并为鄱阳人民所熟悉的“时来风送滕王阁,运去雷轰荐福碑”的故事;以及有关于鄱阳湖的美丽传说——《江猪与白鳍》等。
鄱阳渔鼓如岁月长河里涌起的一朵浪花,至今仍完整保存了十分丰富的传统唱本。这些剧目,在鄱阳群众当中依然很受欢迎。


抗战时期最为鼎盛
据鄱阳县文化馆馆长刘秋生介绍,如今艺人们经常唱的传统唱本有《珍珠塔》、《麒麟豹》(《珍珠塔》续篇)、《乌金记》、《攀弓带》、《毛红退亲》等。鄱阳渔鼓表演时的说唱语言是以饶河戏的韵白为基础的地方官话和鄱阳方言,再加上具有浓郁的鄱阳地方特色和水乡风味的优美唱腔,因此十分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随着水上交通便利和商业的繁荣,鄱阳渔鼓及其它民间曲艺活动愈加活跃,至抗日战争时最为鼎盛。据王遇龙介绍,当时鄱阳县城的“小鸭子”、“闵桂妹”、“月月红”、“汪三禾”、“陶细妹”等民间曲艺演唱队伍多达十几个。“黄昏入夜静,街市少行人”,因为大家都去观看民间艺人的表演了。每入黄昏,从祠堂会馆、街市巷井到船头岸边,到处都是渔鼓咚咚,小曲悠扬。可谓是“前厅渔鼓响,后院小曲声。河边唱《秋江》,船头《放风筝》”,其情景,令人感怀。


渔鼓制作是门技术活
在鄱阳,渔鼓的制作是一门技术活。据王遇龙介绍,制作鄱阳渔鼓首先要制作一个渔鼓筒。渔鼓筒是用直径(外圆)9~10厘米的竹筒打通后制成,长度90—100公分。渔鼓竹筒的一端(小头)常用猪的护心膜或板油膜蒙成鼓面,鄱阳渔鼓则多用河豚皮蒙成。其简板分公母板,母板反面中心处挖一个长4厘米,宽2厘米,深度0.5厘米的槽子。演奏时母板背面朝手心方向,公板背面朝大姆指方向。
渔鼓筒光制作好还不够,艺人们还需要掌握特殊的操作姿势和演奏技巧。据介绍,鄱阳渔鼓演奏时,说唱者需左臂抱渔鼓筒,鼓面朝下,手心握简板击奏,然后用右手四个指头拍击鼓面。拍击技巧有点击、轻击、重击、连击等。
据刘秋生介绍,旧时,鄱阳渔鼓说唱无固定场所,故没有任何摆设和场面,更谈不上舞台美术和装置。新中国成立后,随着鄱阳县盲人曲艺队的成立,鄱阳县文化馆曲艺场、鄱阳镇曲艺馆的建成,曲艺舞台也随之出现。舞台的两侧和上方吊有横直条幕,台前有大幕,台后有底幕,台后中央处设一绘画屏风,台的两边书有:“老腔老调唱古时忠臣良将,新曲新词颂今日英雄楷模”等内容的楹联。
在服饰上,旧时民间艺人生活贫苦,无演出服饰。新中国成立后,艺人演出服饰有所改观。按季节的不同,可穿长衫或短装。颜色、样式端庄大方。


在传承中保持原真性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鄱阳县有一支盲人曲艺队,队员们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创作了大量渔鼓曲目,在配合当时政府工作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他们兵分几路奔赴全县各地说唱表演,可以说当时鄱阳各处都烙下过他们的足迹,到处都珍藏着他们的声音。
随着民间老艺人的不断离世,加之各种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优美的鄱阳渔鼓声离我们渐行渐远。
近些年,为保护这一优秀民间文化,鄱阳县县委、县政府组织全县各乡镇、单位的文化专干分赴29个基层文化站进行调研,并成立了鄱阳渔鼓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发掘小组。
为解决鄱阳渔鼓后继无人的问题,鄱阳县正着手在全县范围内精心挑选一批曲艺爱好者进行专业培训,由徐安主出任指导老师。并组织举办了“鄱阳渔鼓大赛”,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参与到鄱阳渔鼓的抢救工作中来。
刘秋生认为,鄱阳渔鼓得以形成、发展和完善,离不开历代民间艺人付出的艰辛和劳动。它不仅体现了一个地区的文化特色,同时也记录着一个地区或地方人类文明的发展,是鄱阳人民智慧的结晶。
为了保护好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鄱阳渔鼓必须坚持“原真性”。因为对于文化遗产来说,失去了“原真性”就等于一幅历史名画变成了一幅赝品,就等于把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该文化原有的内涵人为的割裂。因此,在传承鄱阳渔鼓的同时必须重视其“原真性”。

阅读 1065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