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网群   

创建“历史文化名城”应着重“文化”建设

媒体:景德镇在线  作者:一个镇巴佬
专业号:鄱湖人家 2008/8/5 14:16:05
 
 
笔者有幸参加“中外企业文化2003年青岛峰会”,从“青岛现象”想到自己的城市—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景德镇,感到要做好“江南经济重镇”这篇文章,必须练好内功,及时补好“文化”这堂必修课。这样才有内力,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并在竞争中获胜。
青岛的海尔、青岛啤酒、海信、双星、澳柯玛著名全国、远及世界,在首届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评选的57种“中国名牌”产品中,青岛有8种,占总数的14%。他们能够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不仅仅是青岛的天然优势,更重要的是他的人为因素。他们有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借鉴。
一、 政府引导、培育名牌,为优秀企业文化群体的形成提供适宜的土壤
从1984年开始,青岛市委市政府就实施“名牌战略”,开展了“创金花”、评选名优产品活动,催生了一批名牌产品和企业,为后来的名牌企业和优秀文化群体的形成,打下了“深”的基础。接着又把产业结构调整和创名牌紧密结合,加大对名牌企业的投入改造、引导企业借助品牌和技术管理优势、实施强强联合而不是强弱捆绑、对名牌企业试行单列管理等措施,减少了政府对企业的管理层次,使企业可以直接了解市委市政府的有关政策和部署,充分发挥了地方政府对企业的扶持和保护作用,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宽松的外部环境。各企业在在创名牌的过程中,根据企业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从抓好质量管理入手,积极致力于打造全新的管理模式,积极完善文化体系,把煅造企业文化当作“灵魂”而不是“项练”那样,提炼企业精神,更新文化理念,这为青岛优秀文化群体的形成奠定了“广”的基础。
经过近二十年的文化建设,青岛市优秀企业是“群星灿烂”。
目前,青岛市正致力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新一轮深化提升,并纷纷把着力点由产品品牌向服务品牌延伸,由企业名牌向城市名牌拓展。继制造业的产品品牌之后,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以及政府机关、社区等陆续开展了争创品牌的活动,相继推出了自己的服务品牌,如青岛市委办公厅的“忠诚服务”、市委宣传部的“传真情”、财委的“用心融通”、海尔的“真诚到永远”、澳柯玛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青岛啤酒的“酿造美好人生”、青岛电业局“亮出精彩”、热电厂的“暖到家”、交运集团的“交的是朋友、运的是真情—情满旅途”、青岛通信的“情传万家”等。从政府到企业、从员工到市民,已经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意识和品牌意识,社会各界都致力在市场经济中培植文化、打造名牌,并为文化和品牌的孕育和发展提供适宜的气候和土壤。
二、 企业运作,学习借鉴,为优秀企业文化群体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青岛是个年轻的城市,去年刚开展了青岛市“建市百年”庆典。1984年从中共中央做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后,才开始企业文化建设的序幕,并乘全国兴起企业文化热之机,又为企业文化建设推波助澜。他们经历了自发借鉴、学习普及、深化提升三个阶段。早在八十年代初中期,除青岛啤酒外,还没有什么产品让国人家喻户晓。海尔的前身是青岛电冰箱总厂,(当年我市生产的“庐山版”冰箱也很“牛”)。由于毗邻殡殁馆,被厂内外的人戏称为“火葬厂第八车间”;澳柯玛集团在1990年还因质量问题在全国名声大损,是青岛有名的亏损大户。他们东山再起之时还想改名换姓,而他的决策人说得好“从哪里跃倒就要从哪里爬起来,不改变以往的观念,就是换100个牌子也没有用”。他们在八十年代末曾三次举行企业文化研讨班,也在讨论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经济建设的关系问题,通过讨论,明确、统一、提高了认识: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不能代替,更不能割裂分离。并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推动和促进,使许多企业的领导者把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措施来抓,用文化力启动经济力,使全市的企业文化建设由自发走向自觉。1992年从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搞好企业文化建设”的号召中再受启发,许多企业以改革的精神,大胆实践和探索,致力于“两个推进和两个深化”,即从单项切入到系统推进、由表层到实质的推进;从领导者到广大职工的认同深化、从巩固到全面提升的深化。
三、 宣传造势,加强引导,为优秀企业文化群体的形成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青岛市在2000年因势利导成立了由有关领导、专家和实际工作者组成的青岛市企业文化建设咨询指导组,积极帮助企业探索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深入到企业进行现场咨询,相继提炼出以上介绍的一批享誉社会的服务品牌。
并着重抓好了“先进典型的培育和典型经验的宣传推广”,充分发挥了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指导和协调新闻媒体对海尔等7个企业的文化建设集中优势兵力搞好重大宣传,不仅在国内造成轰动效应,又为青岛市的企业文化建设再造了积极、浓厚的氛围。
从去年开始,他们又在全市企业中部署开展了“重发展、重道德、重科技、重管理、重形象,创建学习型企业”的“五重一创”活动,明确提出了企业文化建设整体推进的总体思路和良好格局。
现在,青岛市的企业文化建设主攻的是创世界品牌、立百年基业的“远”“大”目标。以创建学习型城市为抓手,注重“塑造青岛城市精神、弘扬城市文化”,以“以变应变”“居危思变”的文化理念进行不断更新的“螺旋式”上升创造。
由此可见,青岛的发展并不仅在于天时—我们同在一个日月之下,也许我们失去过许多机会,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地利—我们是没办法可以比。最值得可比之处--只在于人和。
景德镇之所以成为闻名于世的瓷都景德镇,就在于他的包容性--南宋战乱,北方几大名窑的能工巧匠为避战祸,汇聚于此--“工匠来四方,器成天下走”。景德镇要重振雄风,仍然需要的是海纳百川的气度。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终身学习”“创建学习型社会”,应该是指导我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至理名言。我们不能总是老生常谈,谈到“历史文化名城景德镇”时,只言历史--“新平冶陶,始于汉世”,而难谈及文化,尤其是与时俱进的现代“历史文化名城”的后续文化。过去的文化只是历史,文化应该不断更新,才富有生机和活力。对此,笔者有几点感想。
一、 服务之风,应该再和一些
政府应带头转变观念,倡导做“学习型机关”“部门”、服务是公务员的天职为纳税人服务天经地义。
文化是靠人来创造的,有什么样的人,就会营造出什么样的文化。江浙的的经济发展,来源于江浙“勤劳、节省、开放、应变”的人本文化。而落后地区的经济也是来源于“懒惰、浪费、保守、不变”的人本文化。浙江移民在浮梁是“先富起来”的一部分,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应该是一本活教材。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政府带头政府是不能直接创造效益的机关,做好宏观上的指导、微观上的协调、服务好基层,便是尽忠尽责。应该提倡“忠”是忠于党和国家的事业,尽责就是服务好基层、服务好企业。视线不能避开效益差的企业,失去指导;也不能眼睛盯着效益好的企业,总是伸手—你还没有钱?如果是这样,效益差的企业永远好不起来--缺少指导和帮助;效益好的企业,他伸你也伸,久而久之,非垮不可。政府应该制订措施,不能只是上级对下级、对企业的检查考评,同时也要让下级、企业对机关部门、人员进行背靠背地“双向考评”,以制度的形式,加快机关作风的改变,为纳税人服务天经地义,促进人员素质的提高,促进机关办事效率的提高,促进景德镇历史文化名城的雄风再振。
二、 学习之风,应该再浓一些
潮州陶瓷曾对景德镇陶瓷市场有点冲击。淄博、佛山、澧陵、三明的陶瓷的名望也在日趋攀升。他们的发展,其中有一个众所周知的原因,就是从景德镇高薪聘请的许多高师。从中便可以看到,一个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要不断地更新。更新的最好途径便是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思想、新技术。
景德镇除陶瓷以外,曾经也有许多知名的商家。如种德堂药店、公和第一圃酒店、受之照相馆等。种德堂曾经有个学习诚信的佳话:当年,此店因售出过假药,使得名声受损。后来他们当众烧毁了假药,并当众杀鹿取茸,后来名声重新大震。可见,我们的先人,有着许多优良的学习、诚信之风。可惜,这些老字号没有很好地继承、发展下去。这也是景德镇的一大损失。发掘、整理、学习、发展我们传统中优秀“分子”“基因”,对再生新的“瓷都文化”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从文前介绍的青岛文化中也可以了解到,在政府的积极倡导和推动下,崭新的青岛文化为促进青岛的经济,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景德镇市委也提出了“创建学习型城市”的号召,如果把这一号召变为现实的行动,从市级政府到街道、乡村,逐级落实;各个企业,都努力营造自各有特色的文化,那么,经济在文化内功的推动下,会创造出惊人的奇迹。而且会持久不断地发展下去。
三、 节俭之风,应该再盛一些
景德镇的经济水平是愧于经济发达地区相提并论的,但细看景德镇人的消费观念却令有钱人瞠目结舌:抽烟不是极品金圣(二十多元)不好意思出手、请客不是十菜两汤不好意思让客人进门,而且剩下满桌子的菜没有人好意思打包……而看他们那些有钱人,多是“555”或当地香烟,价格多是十元左右一盒、请客后吃不完兜着走已是不成文的惯例。
穷人怕的是人说穷,所以才要摆宽。这就是文化心理。文化,无论穷富,并不是富裕的地方才有的。我们在创造新的“瓷都文化”的同时,必须先要认清、正视我们现在生存的这块土地上的固有“文化”。优秀的继续发扬,不好的要忍痛摒弃。因为文化是溶入脑海、血液之中的特殊物,所以,要摒弃,非忍痛不可。“艰苦奋斗”是党的十六大再次提出来的号召。我们在创造新文化的同时,也要把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好。
不能“以善小而不为”,小到一盒烟,大到城市建设。在建设之前要规划好,不能好心办坏事。不科学规划是一种巨大的浪费,要建立行之有效的责任追究制度。“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乌鲁木齐的路天天挖”,这种通病在许多地方都有,且民愤较大。何况是我们这种经济欠发达地区。
四、 创新之风,应该再猛一些
景德镇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有闻名于世、专为烧造皇宫用瓷的御窑厂--官窑,而且围绕御窑厂周围的民窑,也为景德镇的辉煌增添了无限生机。景德镇的民窑,才是真正诞生“资产阶级萌芽”孳生地。民窑从诞生之日起,从闯荡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中。它得不到半点皇朝的恩赐,没有任何优惠政策的保护。从生产到销售,靠的是市场的自由调节。也正是生存在这一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中,与生俱来地拥有着自谋生存的本领。在这些本领之中,最为显著的特点便是自我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民窑的生存土壤和空间。
历史常常会有惊人的相似。新中国成立后,从公私合营起,经过二、三十年的积累,十几个大规模的国营瓷厂,再度创造了景德镇的辉煌。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后,市场经济在全国逐渐兴起、形成,国营瓷厂,没有及时抓住机遇,管理、生产、销售等环节,没有及时创新。国营瓷厂这些大船,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经不住风吹雨打,渐渐帆落船沉。而与此同时,在景德镇这块土地上,民营瓷厂,却再度扬帆。成为“众人划桨撑大船”的喜人盛景,再度支撑起“瓷都”这块金字招牌。从现有的民营企业中,有个共同的特点便是,他们没有产品是墨守陈规的,市场需要什么,就生活什么。甚至是自发、主动地启动市场,比如,香港、澳门回归、奥运会、景德镇置镇千年庆典等大事将要发生的,民营企业都在大胆创新,走在市场需求之前。管理更是创新,没有国营瓷厂那种吃大锅饭的现象,设计、生产、销售等工作,都是多劳多得。如果国营企业能够按照经济规律、市场规律管理、创新,也一样能够生存和发展。
从近几年景德镇城市建设来看,文化品味,已初见端倪。一座开放的城市规模不再是用巨幅标语广告展现,而是用九景高速、昌南大道、玉源大道等城市框架告诉世人。尤其是颇具文化底蕴的文化建筑、城雕、文化墙,让外来人感到浓郁的“历史文化名城”的瓷文化,并置身于其中。如果各行业再立足瓷都、各具特色地营造自己的行业文化、企业文化、服务文化、品牌文化,那么,瓷都景德镇“再振雄风”,不必要再写到广告牌上了,而是落实到每一个瓷都人的言行之中。
阅读 287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