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网群   

星子西河戏入选国家“非遗”名录获授牌(图)

媒体:福客网  作者:佚名
专业号:鄱湖人家 2011/9/15 7:51:14

 

    8月29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颁牌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入选该名录的星子西河戏正式获得授牌。作为星子县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西河戏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在对它的保护、传承和管理中,又经历了些什么?近日,记者来到了星子县,对西河戏做了一番了解。
  
  西河戏的历史渊源
  
  西河戏的起源可追溯到清嘉庆年间,一批专唱弹腔的戏班形成,并从南昌传出,活动于永修、德安一带。著名艺人汤大乐先后在南昌的乱弹班和湖北的汉班唱戏,技艺超群,声誉颇高。回乡后,与其兄汤大荣一道,在老家德安高塘汤家坂广招艺徒,组织汤家戏班,排演“弹腔戏”(因星子地处赣江下游的西河流域,1982年定名为“西河戏”)。由于汤家与星子汤姓同族共谱,汤大乐于道光末年至同治初年(1850年至1862年间)赴星子教戏,招徒授艺,建立了星子第一个弹腔戏班。1874年,星子艺人周自秀出任班头,戏班定名为“青阳公主星邑义和班”(简称“义和班”)。
  
  义和班自1910年分班到1924年合班,再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后27年间,是义和班鼎盛时期。抗日战争开始,鄱阳湖处于战事状态,星子县旧政府迁往都昌,星子已被日军占领,戏剧活动进入困难时期。1949年,解放军入境,旧政府卷席而逃,义和班已千疮百孔,一蹶不振,1950年,义和班宣告解散。
  
  西河戏重现繁荣
  
  建国以后,义和班难以恢复,但业余剧团演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又再次兴起。“义和班虽然不复存在,但已成为一个历史符号,促进着业余剧团的繁荣。”星子县文化馆馆长杨振平向记者介绍,西河戏可以说是星子人民的“命根子”,文化大革命时期不让演,大家就躲着偷偷演。后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西河戏又步入了繁荣期。但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西河戏的演出机会减少了很多。为了保护这一传统文化,星子县政府更加重视西河戏演出活动。成立戏剧研究室、西河戏研究会,广泛收集整理西河戏资料,多次举办西河戏实验性演出。
  
  “如今的西河戏可谓处于前所未有的繁荣期,当地人民不仅逢年过节、乔迁婚嫁等都会唱上一出,平时在田间地头劳作时也会随性来上几句。哪家要是搭了戏台唱西河戏,其他村民都会跟着参与进来,可以说一个自然村落就是一个剧团。”杨馆长带有几分骄傲地说,去年星子县业余剧团的表演场次达到约2000场。
  
  保护与传承并进
  
  近年来,星子县加大对西河戏的保护与传承力度,“我们把文化馆一楼腾出来作为排练场地,还经常把唱西河戏的老师傅聚拢起来组织文化下乡。”杨馆长说,仅2008年他们就组织了40多场演出。
  
  在多方努力下,西河戏于2008年6月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今年5月,西河戏正式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月29日获得授牌。
  
  下一步,星子县计划在3年内建成西河戏博物馆,将原有展览厅规模扩大,成为正式的图文、实物、模型、雕塑俱全的独立展示中心;建成西河戏研究室机构,在4年内完成西河戏全部艺术资料的收集、整理、编印和电子文本存史工作;在3年内建成星子县西河戏专业剧团,在两年内建成西河戏传习所……
  
  面对西河戏的现状,杨馆长也不无焦虑:“学习西河戏的人虽然多,但大多年龄层偏大。传承者中年轻人太少是西河戏目前面临的一个大问题。”

阅读 422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