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木立絮话——那条路(25)
静下来后,用心回忆来时路上的种种不雅,那一幕幕耻辱的再现,实在是让他无颜面对如此安逸的自己。
故事里面的参与者是他吗?揉揉眼睛再仔细看,真真切切,就是他。他怎么会如此这般没有思想逻缉呢?办事方法和效果怎么那么不堪入目呢?可那都是他实实在在的生活,是他思想意识行为的真实写照,抹不去,也不能抹去,抹去了,那还有他的人生啊。
书上说,人生之事十之八九不如意。可他记忆中与他有关的不如意,是自己都不能原凉的粗枝大叶和过失。尽管那些经过,都是在事后才感知到不合适的,且捋捋其中的点点,似有几套方案可以应对,且绝对有截然相反的效果。可是心绪和性情,把握着意识和行为,使他难以自律。不管能不能把那些做为解释为冲动,那让他风风火火的静不下来,情不由已的去循既成的规蹈既成的矩的行为,实在是难以抗拒,根本不可能理顺情绪或着把行为控制到理性。为此,他无数次痛恨过自己的无知、无能和无助,懊悔自己为什么没有选择正确的做事方法。是因为读书少修养没到一定的境界么?可能吧,找不到确切到令自己心服的依据。也曾不止一次的羡慕过别人为什么那么先知先觉,会有那样的思想和意识,汇聚那么多人的公识,融合到自己的意识和行为中。难道这都是先天注定的?要通过人际交往写出一个人的秉性,人格,气质?定型一个人的人生去处?
不管你信还是不信,他对自己的经历、付出与收获是深有体会的。
他不否认我读了无数遍《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并且是在那些理念影响下走入成人社会的。不十分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真正含义,却从心里膜拜唯物主义。但他也笃信是一场社会变改,把一个毫无背景的农民的儿子,拉上了一个凭自己本身能力根本无法攀登的台阶,说实话,他就是写对了几个字而已。从此他就成为了祖上荫德的炫耀者,左邻右舍羡慕的高不可攀的骄子。有几个大人们公认,他也认可的比他聪明的小伙伴,辛苦耕耘好几年,就差头悬梁锥剌骨了,最后也没有超越孙山。
在和自己,和事业,和前途较真的那些日子里,所有的男女都会抓住不可多得的机遇,不遗余力挖掘自己的智慧和潜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并从中获得应有的荣誉和待遇。他当然也是其中的一员,在趟人生这条河时,除了不辞辛苦还步步谨慎小心,可可每每关键时刻,要么是遇到小人搅局,要么就是自己不慎,让不该出现的缺陷坏局。
“塞翁失马”这个典故曾在他人生的不同阶段被想起过,每一次想起,应该都和他的生活“不如意”有关,当他苦笑着借喻典故的意思,从精神困惑中走出来时,不止一次的想起过鲁迅笔下的“阿Q”和“孔乙已”,并特别崇拜大师对生活观察的细致入微。
今天再一次看自己,忽然觉得,他的生活还是比较成功的。为啥?和他一块混年龄差不多的,有人几年前就挂了,而他今天,还在看月落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