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也是目前长江中下游仅存的两个大型通江湖泊之一,是长江干流重要的调蓄性湖泊,对于维系长江水量平衡和水域生态平衡、维护区域和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功能。
虽然目前生态环境各项指标尚好,但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作用下,鄱阳湖湖泊和湿地生态系统逐渐发生变化,存在植被退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水体污染等问题。在资源利用中,过渡捕捞、滥捕乱猎、土地利用扩张等掠夺式经营,导致渔业资源退化、生物栖息地破碎化、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湖泊生态环境受到威胁,公共卫生健康和生态安全不容忽视。为此,江西省生态学会组织相关专家,对鄱阳湖生态现状生态进行了专题调研,提出了加强鄱阳湖生态资源保护与科学利用的对策和建议,呈报领导及相关部门决策时参考。
为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国家战略的实施,保护好鄱阳湖“一湖清水”,江西省生态学会组织相关专家,对鄱阳湖的生态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进行了专题调研。专家们认为,目前鄱阳湖存在的一些生态问题不容忽视,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首位,促进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一、鄱阳湖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
1、水文情势变化明显,水质呈显著下降趋势
(1)枯水情势严峻。2003年以来,鄱阳湖连续出现历史罕见低水位,且水位持续下降,枯水期不断延长,比正常年份提前约40天,水资源管理面临挑战。2011年3月鄱阳湖星子站水位8.65米,突破2008年的同期最低水位。水位明显偏低的状况在短期内难以缓解。
(2)水质总体呈下降趋势。据《1999-2009年江西省环境状况公报》等资料,鄱阳湖水系水质总体呈下降趋势。上世纪80年代以I、Ⅱ类为主,平均占85%,90年代占70%,2003年以后只占50%。目前水体平均程度属于中度富营养化状态,且枯水期比丰水期更为严重。
(3)气候变化带来洪涝灾害频繁。据1950-2010年资料统计,鄱阳湖年最高水位超过20m的共有18年,其中1990年以后就有9年。在全球变化大背景下,特大洪水出现频率显著加大,且小水量出现频繁高水位,造成生态服务功能重大损失。
2、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导致鄱阳湖生态环境退化
(4)无序采砂作业给水生态安全带来严重威胁。1998年以后,鄱阳湖区与河道采砂活动超范围超量超深开采、违规弃料、采后不修复等现象加剧,对河道行洪、通航和沿岸涉水工程安全造成威胁,对水生生物资源、渔业资源和水域生态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5)公共洲滩盲目种植杨树造成“绿色荒漠”。2000年以来,鄱阳湖周边11个县市区在湿地洲滩大规模种植杨树,不仅影响行洪,而且导致湿地洲滩旱化,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2007年虽开展了整治行动,但遇到多方阻力,收效不大。
(6)围堰造湖导致湿地生境破碎化和岛屿化。非法围堰非但屡禁不止,且呈蔓延之势。这种圈占洲滩地从事水产养殖或“堑秋湖”的“竭泽而渔”行为,不仅导致生态和渔业生产秩序遭到破环,也常引发围湖区权属矛盾纠纷。
3、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服务功能锐减
(7)湖滩草洲植被发生重大演变。由于水情变化、盲目围垦和放牧、公司化割草等利用方式,湖滩草洲植被结构发生变化、面积逐年缩小,外围湿生植物向沙生植物演替,湿生、挺水植物向湖心取代浮叶、沉水植物。植株矮化,生物量下降,原盛产的红、白花子莲等已基本绝灭,湖中现存的野生菱角也很少见。
(8)底栖动物螺蚌产量、种类减少。螺、蚌是鄱阳湖生物链中的重要关键类群,既是鱼类、水鸟的食料,又是降解水质污染的功臣。近年来受利益驱动出现掠夺性捕捞螺蚌行为,导致资源衰竭,刻裂丽蚌、中国尖嵴蚌等已甚为稀少。
(9)渔业资源持续衰减。突出表现在渔获物中经济鱼类产量逐年下降、种类明显减少,渔获物呈低龄化、低质化和个体小型化趋势明显,一些重要的洄游性鱼类如凤尾鱼(长颌鲚)、鲥鱼,已属罕见甚至濒临灭绝,特产银鱼逐年减产。受保护的鲤、鲫鱼产卵场所和面积日趋缩减。
(10)珍稀候鸟越冬栖息地不断受到威胁。据2007年调查资料,此前6年26种雁鸭类年均维持在20.70万只左右,后3年迁入年均达35.70万只;栖息地破坏直接影响白鹤等珍稀水鸟在湖区越冬栖息,加大了禽流感发生风险。2010年冬季鄱阳湖乱捕滥猎的“天网事件”震撼国内外。
(11)外来物种危害威胁持续加剧。据2009年调查,鄱阳湖已发现有外来入侵植物12科16属19种,危害较严重的有裸柱菊、野胡萝卜、空心莲子草等6种。另外,外来种小龙虾(克氏螯虾)产量增加且养殖发展势头迅猛,潜在的危害隐患不容忽视。
二、鄱阳湖生态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规制体系还不健全,湖区管理缺乏合力。实践表明,已出台的《江西省鄱阳湖湿地保护条例》内容不够具体,缺乏可操作性。存在着部门之间不协调、监管能力得不到有效整合等问题。各管理部门工作严重受部门利益、行业技术等方面的局限。湖区行政区域的辖区分割,加剧了管理上的复杂性和相互制约性。
2、认识上的偏差和误区,导致公共资源管理失灵。对鄱阳湖生态功能的定位和资源管理,存在“公共资源部门化,部门资源项目化,项目资源福利化”现象。“跑马圈地式”保护区在湖区层出不穷,还严重存在部门重叠圈地现象,特别是省县级保护区多有“批而不建、建而不管、管而不力”等现象存在。另外,由于不适宜的片面炒作,似乎鄱阳湖的生态功能仅是保护越冬侯鸟,而忽视了“水、草、鱼、鸟、湖”的系统保护与管理。
3、缺乏系统深入的科学研究,理论与技术基础薄弱。鄱阳湖综合科学考查研究工作还是上世纪80年代省政府组织、由江西省科学院牵头完成的。目前有关研究尚未同步跟上,存在形式化、行政化研究多而扎实基础研究少,分散研究多而综合集中少,低水平重复多而创新少,回顾总结多而分析预测少等弊端。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也就是因为缺少有力的科技支撑数据迟而未决。
4、生态保护的公众参与机制有待进一步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应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建立利益相关者参与式决策体系、湖泊和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宣传教育体系。公众的湖泊和湿地保护意识薄弱,引导组织公众参与的途径和方式缺欠,甚至存在当地群众并不知晓保护区已建立等情形。
综上所述,鄱阳湖水质状况近年来日渐下降,富营养化程度逐渐增加,目前鄱阳湖生态系统已接近“一般安全”水平。开展鄱阳湖生态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研究,对于鄱阳湖流域乃至长江中下游的生态安全、可持续发展以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1、加强法制建设与政策引导,提高绿色行政能力
(1)完善鄱阳湖湖泊、湿地和流域管理相关法规建设。严格执行《江西省鄱阳湖湿地保护条例》,根据实施过程中反映的实际问题,建议省人大常委会对该《条例》进一步修改完善,增强其可操作性。整合相关规制,加快推进并尽快出台《江西省鄱阳湖湖泊、湿地和流域生态安全保护条例》,做到有法可依。湖区和五大水系结合当地实际,尽快制定和完善切实可行的“乡规民约”,保障有关法规的有效实施。建议组织、人事部门把保护生态环境列为考核领导干部的主要内容,列为创先争优、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严格执行领导干部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逐步出台“环保问责”、“环保考核”、“环保重奖”等环保政策,并通过建立环保执法部门联动机制、实施区域限批制等,强化环保政策的落实。
(2)强化环境政策引导,发展绿色、低碳和生态经济。建议与鄱阳湖相关的机构和管理部门进一步转变观念,强化流域综合管理功能,由重治理转向重预防,强化非工程措施的应用;加强政府、企业、科学家和公众对话与合作,建立重大决策环境影响评估、部门联合会审、决策监督等综合决策制度,对于有争议、不确定性的环境问题,共同会诊,协商解决。湖区产业发展要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和循环经济,实现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大力发展高值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和生态旅游业,不断扩大绿色、无公害和有机农产品的比例;推广鄱阳县鄱阳湖国家级湿地公园的合理开发利用模式。积极稳妥推进退田还湖、生态移民、渔民上岸转产转业工作,制定相应配套政策。
2 、加强鄱阳湖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提高环境监管能力
(3)建立鄱阳湖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在实施“五河一湖”及源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县市区城镇污水和农村垃圾处理工程的基础上,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工程和乡村清洁工程,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建立鄱阳湖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湿地和流域生态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议扩充和增设综合生态监测站(点),构建鄱阳湖水生态安全监测数据共享平台。
(4)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综合管理,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在现有渔政管理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机构的基础上,建议联合环保部门建立湖区生态资源综合管理机构,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监测。建立政府生态保护资金投入为主,各市县区及乡镇分级负责的分级管理长效机制。
(5)加强对湖泊和湖滩草洲等重要生境的保护管理。加强对工程建设项目的环境监管,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科学规划采砂区域,严格审批程序,加强对无序的乱采、偷采的执法管理。进一步推进湿地生态修复与重建工程。建立社区共管机制,设立湖泊和湿地生态保护专项资金。积极试点生态补偿制度。
(6)加强对渔业资源及江豚等水生生物资源的保护。改变传统的“堑秋湖”渔业生产方式,由“全堑”过渡到“轮堑”,最后达到“禁堑”。发展滨区水产规模化生态养殖和加工产业,推广进贤县鳝鱼产业化模式,发展现代渔业技术。建议全湖禁渔期调整为每年的3月1日至6月30日,禁港期调整为10月1日到3月1日。重点建设并整合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翘嘴红鲌和鳜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银鱼、鲤鲫鱼产卵场和河蚌保护区,加强水生生物资源监测工作,建设增殖放流基地,已有的银鱼、鲤鲫鱼产卵场和河蚌保护区,还需要完善报请省政府审批。实施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示范工程,保护土著鱼类资源,重视凶猛性鱼类资源的保护与增殖,加大人工放流增殖四大家鱼,禁止酷渔滥捕和洲滩围堰造湖等不合理的渔业方式。
(7)科学保护湿地依赖性水鸟及栖息地。实施湖区湿地依赖性水鸟保护工程,重点建设珍稀水鸟监测和保护体系。继续加强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优化湖区都昌候鸟和青岚湖省级及康山湖群、白沙洲、南湖等9个县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布局。县级保护区可逐步转型为湿地公园,兼顾科学利用和生态保护。开展社区参与共管示范建设。
(8)建立湖泊、湿地及流域综合管理体系。管理范围由湖区扩展到“五河”水系及其流域。建议由省发改委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办公室等牵头,组建鄱阳湖湖泊、湿地及流域综合管理体系,实行流域与区域管理相结合、各部门相互协调配合、利害相关方和公众参与的流域综合管理机制。由各级政府领导牵头,成立多级领导组织,集责任、措施和投入“三到位”。
3、加强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9)整合科技力量,组建江西省鄱阳湖研究院和成立鄱阳湖研究会。落实《<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方案》中提出的“江西省鄱阳湖研究院”建设方案,由江西省科学院等牵头,整合省内相关鄱阳湖研究资源,搭建国内、国际先进的鄱阳湖湖泊、湿地和流域专门研究机构与学术交流平台,为鄱阳湖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学基础和技术支撑。为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建议在鄱阳湖第一次综合科学考察的基础上,由科技主管部门委托江西省科学院等编制《鄱阳湖湖泊、湿地和流域中长期科学研究规划》,实施鄱阳湖及流域长期生态定位监测和综合科学研究。在此基础上,成立“江西省鄱阳湖研究会”,设立"鄱阳湖国际论坛",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推动江西逐步实行鄱阳湖湖泊、湿地及流域的综合管理。
(10)整合部门资源,建立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研究及综合管理体系。以提升水环境污染控制与管理决策技术支持能力为目标,研究制定水环境质量标准与评估技术体系,构建水环境管理和决策技术平台,形成流域水环境质量目标管理技术体系,为鄱阳湖流域综合管理体系中的污染源工程治理提供技术支持。结合生态安全的社会经济环境三维共性问题,以保障流域复合系统健康为目标,建立鄱阳湖及流域综合管理体系。
4、加强公众环境教育,提高社会生态文明
(11)增强公众环保意识。 建议将国家批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12月12日设立“鄱阳湖日”,组织开展以“保护一湖清水”为主题的宣传咨询活动,提升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文明素质。
(12)鼓励公众参与湖泊和湿地保护实践活动。利用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种质资源保护区和环保教育基地,开展公益性环保活动,组织中小学生和公众参与实践和体验。建立社区共管机制,构建参与式决策体系。
(13)完善公众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建立信息公开、公众环境权益听证、论证和公示制度,以及建设项目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和权利补偿机制。鼓励企业公开环境信息,并按照《环境信息公开办法》,通过多渠道申请获知企业的环境信息,有效监督湖泊和湿地破坏及污染等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