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启动实施的背景下,我省的高校作为传播知识、传承文明的教育机构,应抢抓发展机遇、发挥资源优势,找准结合点和切入点,着重从四个方面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转变教育发展方式,着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转变发展方式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关键,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是破解高校发展难题的必然选择。高校应主动适应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人民群众对教育需求的变化等新形势、新情况,根据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高等教育强国的需要,瞄准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前沿,学习借鉴先进教育理念和做法,加快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突出教育特色,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应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转变办学方式,坚持内涵建设与外延发展相统一,统筹协调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创新教学方法,充分考虑教学活动的特殊性、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将灌输式、封闭式、单向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开放式、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学评价,改变过去单纯以发展规模、发展速度衡量教育发展成效的做法,建立健全分层次、分学科专业的科学性、多样化评价标准体系,提升教育教学评价质量。
增强文化引领功能,着力塑造先进文化品格。先进文化是推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力量,增强文化引领功能是推动高校发展的内在需求。高校在充分挖掘校园文化的内涵和特色的同时,应着力培育校园文化品牌、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丰富校园文化载体,形成具有自身独特品质和风格的校园文化,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文化建设服务;夯实物质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地位,利用好、管理好、维护好校园校舍建筑、文化景点、雕塑等以物质文化形态出现的建筑和实物,以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灵感、启迪学生智慧、彰显教育特色;增强制度文化建设的保障性作用,建立健全切实可行、严谨全面、理念先进的管理、组织机构、教学考核等规章制度,并大力宣传、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发挥制度文化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和警示教育的功能;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并融入生态文化内容,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为目标的精神文化,不断提升先进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感染力。
发挥科学研究优势,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科学研究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基础,科研能力、科技创新优势是促进高校发展的强大动力。高校应不断调整发展思路,优化学科结构,拓宽科研思路,找到自身优势资源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结合点,找准自身科研基础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切入点,积极参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项目规划、课题研究、科技攻关,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制定科技人才激励方案,建立科学化、人性化的科研管理制度,整合学科资源和人力资源,着重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开展基础性、可行性、应用性研究,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加强对外交流合作,邀请知名学者、政府官员、企业家等相关人士举办专题讲座,并与相关高校、政府部门、企业等共同进行科研开发,推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加大经费支持力度,鼓励科研团队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需要进行集体攻关,大力发展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借助学科发展促进高校自主创新能力、成果转化水平等方面的提升。
推进低碳校园建设,着力促进自身科学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落脚点,低碳校园建设是推进高校科学发展的有益探索。高校应基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功能和优势,把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目标、定位、发展方向等与低碳经济发展的一致性,以建设低碳校园为抓手,着力推进低碳理念进大脑、低碳技术进校园、低碳行为进生活的工作;开展低碳教育,把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加强低碳理论和实践教学,促使学生理解低碳校园建设的积极意义,并积极参与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与实践;建设低碳设施,在校园基础设施的改造、完善中融入节约、环保、生态的理念,合理规划校园功能布局,建设科技含量高、碳排放低、环境舒适宜人的生态化、园林化、数字化校园;推行低碳管理,完善成本管理体制机制,加大对重点环节、重点领域的管理力度,实现管理的精细化、高效化,提升节能降耗能力;倡导低碳生活,通过制定各个工作岗位的绿色标准、印发低碳生活手册等方式,倡导节电、节水、节油、节气等节约行为,培养师生的低碳生活意识和习惯,并抓好低碳校园建设的宣传,形成良好的校园舆论氛围。
陈朝忠 敖四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