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网群   

郭沫若为都昌志士写墓志序

媒体:江西文明网--九江新闻网   作者:内详
专业号:鄱湖人家 2008/12/30 15:14:23
  在都昌县博物馆,珍存着一块大墓碑,碑文为《李公伯农先生墓志序》,系一九三七年,由我国杰出的作家、社会活动家郭沫若所撰。

  《序》曰:

  丁丑秋,抗日战兴,予间关西渡。幼农君由牯岭来书,恸述伯子之丧,嘱予为文,以志其墓。予于轰炸中讨生活,何敢言文,但以幼农君之友爱,犹子异三,复与予为小朋友,行不敢辞,谨案状。

  先生系出陇右,世居都昌钟麓村。梓亭公冢子乾元公长孙。性纯朴,内方外圆。素嗜饮,不及乱居,恒慕颜习斋。李刚主,为人亹亹然,动皆中节。甲午中东之役,先生以清诸生上书大府,内有不变法不足以图强,变法须自废八股,停科举始。其高瞻远瞩,有过人处。丙午,先生毕业“江西优级师范”。厥后办理教育行政四十余年,绝不以功利之见分其心。知所先务,可以风矣!

  先生生于清光绪丙子年九月初一日申时,殁于民国丁丑年二月十三日申时,葬大畈上祖茔之侧。生子一女四。谨志。

蜀人郭沫若谨撰

  墓志行文精炼,给李伯农的生平以高度的概括。

  那么,蜀赣迢迢,十年流亡,郭沫若归国即时,何故如此娴熟李伯农生平?又于轰炸中案状谨志?这是有一番来由的。

  李伯农有一五弟幼农,是个有识之士。青年时代,曾由“白鹿洞书院”升入省学,后考取北京文官。在共产党活动的影响下,从一九二一年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一九二六年秋,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爆发,李幼农在广州投入了伟大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也正是从这时起,李幼农与郭沫若戎马相识,系结好友。两人志趣相投;年龄相近(李比郭大四岁),关系甚为密切,友谊日益浓深。

  一九二七年秋,郭沫若和李幼农毅然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二人同时随军南下,打到广东。遭反革命武装的残酷围剿。李幼农虽幸存,但于长途征战及溃散中重病染身,终与存留部队失去联系。十月,几经曲折,系偕郭沫若、谭平三等,同路颠沛上海。之后数月,李幼农与郭沫若更相亲非常了。次年二月,郭沫若东渡日本,开始十年的流亡生活,李幼农依依不舍,挥泪送别。

  在与李幼农长达十几年的交往中,郭沫若不但对幼农诚挚以待,而且对幼农的大哥李伯农,也深为器重。

  李伯农比郭沫若大十六岁,郭沫若视他为长兄,很赞赏他的高瞻远瞩,为国兴教。伯农在南昌时,郭沫若曾偕幼农从武汉专程前来拜望。之后,二人常有交往。

  伯农出身于书香门第,祖、父都希望他科举高中,入朝为官,而他却以民族安危为己任。光绪二十年,他结识了一批志士,联名上书知府,力陈“不变法不足以图强,变法须自废八股停科举始”。

  光绪三十二年,他读完“江西优级师范”,放弃了被选拔留日深造,以信奉的“经世至用”为国兴教。

  面对千年陈腐的私塾化,李伯农从基层做起。他在源头港创办了都昌第一所私立“广智高等小学堂,”一反旧制,开设新学。宣传“五四”新思想,宣传苏联十月革命的经验,抨击旧制度,成为全县一面反帝反封的旗帜。之后,他又在都、湖、彭、鄱四县交界的陆家祠创办了“都昌东北高等小学堂”。他劝弟“有钱应当办公益,何须买田?”其愤世嫉俗,深刻可见。

  一九二六至二七年,李伯农任省教育厅科长时,决心让论坛地新学在全省全面开花、结果,但因弟是“八一起义”的军官,面临捕杀,被迫辞职,重返都昌。

  他极重视全县的新学普及教育,并培育了大批英才,将千年私塾首转成国办义务教育,发展了一大批农村高小,如马涧桥小学,土塘小学等等。

  一九三七年农历二月十三日,李伯农病逝,享年六十一。其终身兴教,为国治学上下求索,不以功利分心,成为都昌近代史上一位德高望重的先贤。

  正当郭沫若奔波于抗日烽火之中,李幼农在庐山来信。惊悉伯农病逝噩耗,郭沫若非常悲痛。此时,虽无安静的写作之所,但一种强烈的缅怀之情,敬仰之心,和好友的一番挚意,使他倾心所动,谨案状文,一气写下了三百多字《李公伯农先生墓志序》。

 

作者: 刘章高

阅读 522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