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网群   

董源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隆重举行

媒体:中国进贤  作者:佚名
专业号:鄱湖人家 2008/12/10 10:10:32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光大董源艺术,推进文化大县建设,由县委、县政府主办,董源艺术研究院承办的董源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12月6至8日县行政新区举行。

 

       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长周关到会祝贺并讲话,县委书记曹吉清致欢迎辞,县政协主席王安仂出席,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长杨春主持,副县长胡彬就董源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筹备情况作说明。
 
       周关指出,董源在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具有极高的造诣和影响,作为董源的故乡,进贤县举办的这次研讨会,为深层次探讨董源对赣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影响,为董源书画艺术的国际交流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也为进一步加强国际国内文化交流与合作创造了条件。周关希望我县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挖掘特色文化积淀,彰显地方文化个性,积极推动进贤县的经济、文化建设。
       曹吉清在致辞中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出席盛会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并介绍了进贤的文化特色和经济发展情况。曹吉清指出,董源是进贤的骄傲、中国的先贤,更是全世界的大师。弘扬董源艺术,不仅是进贤的责任、中国的责任也是世界的责任。作为董源故里后世,进贤县已经正式成立了董源艺术研究院,董源艺术馆也在筹建之中。举办这次研讨会,就是要“请动方家议盛事,汇就合理治董学”。在大家的鼎力支持和热情参与下,共同推动董学研究深入开展,使董源艺术永放光华。
这次研讨会的宗旨是:梳理历代和现当代董源艺术研究成果,对董源艺术思想、审美哲学、绘画语言进行深入的开掘,商讨在董源故里如何进一步组织开展董源艺术研究工作。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15篇,另有论文提纲3篇。
       来自中央美术学院、国家画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广州大学美术学院、西泠印社等20多家艺术研究院以及日本、韩国、新加坡、法国等国内外书画界的7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
       会议期间,上海博物馆研究员丁羲元、国家画院画家梅墨生、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何延喆,首都师范教授李福顺、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周积寅、韩国学者金宝敬等20多位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董源艺术及中国山水画展开了热烈的学术讨论。南方山水画派研究专家丁羲元提出的《溪岸图》、《夏景山口待渡图》为董源传世作品中真迹,而《潇湘图》、《夏山图》为伪防作品的观点一度成为会议讨论的热点。
       会议持续三天,期间,除学术研讨外,还会举行盛大的笔会,同时与会专家学者还将受邀到董源故里--钟陵乡栖贤山以及华夏笔都文港镇参观考察。
 
新闻链接:
董源——中国画南方山水画派之祖、中国文人画之宗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
       董源,字叔达,五代南唐时画家,钟陵(今江西进贤西北)人,曾任南唐北苑副使,故又称“董北苑”。董源是一位具有创新精神的划时代画家,他对画史的主要贡献,是与他的学生巨然创造了一种表现江南山水风光的画法和风格,为当时南方画坛的主要流派。他创立的披麻皴技法,充分表现了南方山水画貌,一直沿用至今。
       董源的山水画,“峰峦出没,云雾显晦,溪桥渔浦,洲渚掩映”,一派江南景象。宋代沈括说他“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宋代米芾说他的画“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岚色郁苍,枝干劲挺,咸有生意;溪桥渔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也”。董源的绘画,一方面承传了唐代王维的水墨山水,一方面得自对江南真山水的观察写生,同时他也继承了唐代的另一类传统;以画家李思训为代表的青绿山水传统。所以宋代美术史家郭若虚说他的“水墨类王维,著色如李思训”。元代美术史家汤垕作了更详细的说明:“董源山水有二种,一样水墨矾头,疏林远树,平远幽深,山石作麻皮皴。一样着色,皴纹甚少,用色秾古,人物多用红青衣,人面亦用粉素者,二种皆佳作也。”有的研究者认为,董氏以青绿为主的作品多属早年风格,以水墨为主的作品则多为晚年风格。
       董源的存世作品有《龙袖骄民图》(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溪岸图》(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寒林重汀图》(藏日本黑川文学院),《潇湘图》(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夏山图》(藏上海博物馆)和《夏景山口待渡图》。 
       1981年,美国出版的《伟大绘画》一书中,选有世界名画50幅,其中就有董源的一幅山水画——《峡谷的晴天》,著者对董源绘画的技法十分赞赏,评价极高,认为其历史价值远非西方画家所能及。
       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已命名的310多个水星环形山的名称中,有15个环形山是以我们中华民族的人物的名字命名的,其中之一就有董源。

董源-《潇湘图》

 

钟陵与南方山水画派

       进贤县,湖山蕴秀,人杰地灵。这里是中国白酒文化之乡,李渡镇元代烧酒作坊遗址,号称中国白酒第一窖;又是中国毛笔文化之乡,文港镇为全国唯一命名的华夏笔都;更是中国画南方山水画派之祖、中国文人画之宗--董源的故里,因而被称为中国南方山水画之乡。   

       进贤古称钟陵,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至今已有1787年。据《江西通志》记载:钟陵县建置历史上首次准确年代为魏文帝黄初二年,即公元221年。汉高祖刘邦为了“昌大南疆”而置豫章郡,魏文帝曹丕为了巩固南疆而置钟陵县。

       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为避代宗李豫讳,将豫章县改为钟陵县,至德宗贞元年中将原豫章县改为南昌县,原豫章县代称钟陵县,历时28年之久。此后,历史上所指钟陵主要是指今进贤,也包括南昌县和新建县的一部分。

       钟陵,承载着一段辉煌的中国美术史。以南唐时期董源为代表的一批钟陵籍画家彪炳千秋史册。五代至北宋,钟灵毓秀之地养育了一批杰出的画家,史称钟陵八大画家,他们是:

 董  源  南唐北苑副使

巨  然  钟陵开元寺(现南昌佑民寺)高僧

徐  熙  江南名族,世仕南唐。徐崇嗣、徐崇勋、徐崇矩之祖父。

徐崇嗣  徐熙之长孙。

徐崇勋  徐熙之次孙,徐崇嗣之弟。

徐崇矩  徐熙之幼孙,徐崇嗣、徐崇勋之弟。

贯  休  钟陵高僧,以诗画名世。

刘道士  钟陵高僧,俗名不传。唯一传世画作是《湖山清晓图》。与巨然同师董源,画作道士在左,巨然和尚在右。

       董源、巨然,是中国画南方山水画派的开山鼻祖,画史上有“画之董巨,儒之孔颜”的比况,影响后世千余年。徐熙、徐崇嗣、徐崇矩父子与“黄家富贵”并称“徐家野逸”,成为中国花鸟画至今无出其右的一座高峰。

       他们在中国美术史上是开宗立派的先贤,在艺术长河中是不灭的航灯,在历史的银河系星光灿烂;他们的作品千古流芳,他们的业绩前无古人,但后继如流,特别是董源融儒道精神于南方山水画中,开创中国画南方山水画派,启迪中国文人画之先河,使历代文人画的发展如大江东流,奔腾不息。

董源艺术研究

       进入新世纪,被称为“四通八达的枢纽之地、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产业聚集的特色之县、人杰地灵的文化之邦”的进贤坚持以文化为魂,聚发展之力;以文化为旗,扬进贤品牌;以文化为纲,促社会和谐。在南昌市提出建设文化大市、文化强市之际,进贤县作出建设文化大县的重大决定,围绕建设文化大县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重点实施文化阵地、文化传播、文化保护、文化研究、文化精品、文化素质、文化人才、文化产业等8大工程,做好66件实事,唱响区域文化品牌,促进进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今日董源故里,以董源山水画艺术研究为代表的对传统文化的寻根热潮正方兴未艾。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06年6月决定成立“董源艺术研究院筹备委员会”,2008年8月正式成立“董源艺术研究院”,并与广州大学艺术研究所联合开展学术研究活动。举办这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也是董源艺术研究深入推进的具体体现。

阅读 753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