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的泰州,莺飞草长,因靠近长江,江鲜肥美。说到江鲜,最有名的算是“长江三鲜”的刀鱼、鲥鱼和河豚了,由于河豚有毒,若烧制不当,会危及性命,于是有人鮰鱼来替代河豚,就又有了“长江三鲜”为刀鱼、鲥鱼、鮰鱼之说。
这不,我在高港,一位年近古稀的老渔民给我讲了一则《“长江三鲜”称霸王》的民间传说。
刀鱼、鲥鱼、河豚都以为自个儿了不起,互相不买账,都想在水里头称霸王呢。
刀鱼说:“谁敢吃我身上肉,管叫他乱箭穿心!”
鲥鱼说:“你那算啥子本领?瞧我背上这把宝锯,谁碰着我,我一下子就锯断他的手指头。”
河豚说:“你俩这都不算做本领,哪个敢吃我,叫他血麻肚子胀眼睛花,立马上西天!”
渔船上的老渔翁听了哈哈大笑,一网把它们都打了上来。
刀鱼、鲥鱼、河豚都不服气。
刀鱼翘了翘像刀似的尾巴。
鲥鱼摇了摇如钢锯似的硬鳍。
河豚鼓起来它那有毒的大肚皮。
老渔翁说:“那我们就看谁的本领大吧!”他把刀鱼放在油锅里一炸,多刺的刀鱼,骨头全酥了;把鲥鱼放在锅里清蒸,像钢锯似的硬鳍全软了;把河豚有毒的鱼子、血、眼睛扒干净,放在锅里一煮,味道特别鲜美,剥下来的河豚鱼皮,给小孙子蒙了只小鼓,摇的咚咚响哩。
故事虽短,但是对刀鱼、鲥鱼、河豚的不同特性和烹饪方法确交代的十分仔细,如刀鱼体形狭长,扁平似刀,游速快捷如箭,炸刀鱼(那是以前产量多的时候的话了);鲥鱼腹部有大型锐利的棱鳞,排列成锯齿状,像一把锯子,其清蒸最佳;野生河豚用来白烧,最为原汁原味。河豚最毒的部分是卵巢、肝脏,其次是肾脏、血液、眼、鳃和皮肤,据说人吃了河豚的血,手脚发麻,吃了鱼子,肚子胀破,眼睛发花,以前,江边的孩子将厚实的河豚鱼皮蒙在一罐头瓶子上,做成一面“鱼皮鼓”,木槌一敲,咚咚直响。
可如今,随着长江水文地理环境的变化,导致鱼儿洄游路途艰难,加之大量捕捞的网孔越做越小,污水噪声这些致命的杀手,长江里的鲥鱼已近绝迹,野生河豚也难觅其踪,江刀鱼的价格更是高达2000多元一斤了。饭店卖的河豚都是人工养殖、专业加工的,市场上几百元一斤的刀鱼多是来自崇明岛、鄱阳湖的湖刀鱼,滋味比不上江刀的。
如果人们再不保护这些日渐稀少的鱼类,也许将来,我们只有通过那些图片和传说,来一慰垂涎之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