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网群   

请保持一份对大自然的敬畏

媒体:上海金融报   作者:潘晟
专业号:鄱湖人家 2011/5/27 8:21:08

  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50年来罕见干旱,降水与多年同期相比,偏少四至六成。而近日湖北、江西等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旱情进一步严重,仅湖北就有50万人饮水困难、千万亩农田受旱,“鄱阳湖瘦身”、“洞庭湖‘喊渴’”的报道也频频见诸报端。而5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和《长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在肯定三峡库区建成蓄水后综合效益明显的同时,也指出,其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也产生一定影响。一时间,有关三峡工程与当前旱情之间联系,成为公众的焦点。

  事实上,在三峡工程1992年正式决定开建之前,有关建与不建的争论,早已持续了近半个世纪。可以说三峡工程是新中国迄今所有重大工程中论证时间最长的。而三峡库区建成蓄水后,也确实对能源、防洪、航运等方面,发挥了综合作用。但与此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三峡工程的建设对下游的生态环境、地质结构、灌溉供水等方面,的确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笔者认为,虽然如今长江中下游的旱情不能完全归咎于三峡工程,但彻底否认两者之间的联系,也是不合理的。而且,作为一项涉及众多领域的巨型水利工程,不能满足于没有直接导致自然灾害,而应是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发挥其环境保护、防治灾害的作用,这才该是三峡工程兴建的初衷。

  其实,在笔者看来,相比如今的旱情,一些专家学者在评价三峡工程时的随意性,更让我们担忧。就拿防洪、蓄洪能力而言,根据媒体报道,2003年,相关人士的评价是“三峡大坝固若金汤,可以抵挡万年一遇洪水”;2007年变成了“大坝能防千年一遇的洪水”;2008年进一步缩减为“大坝能防百年一遇特大洪水”;而到了2010年,“大坝蓄洪能力有限,不能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大坝上”的评语,不禁让我们感叹,三峡这座“万年不垮的钢铁长城”的质量,怎么下降得如此之快!我们更不禁要问,为何专家学者在三峡工程开工之前,都没有想到大坝如此“弱不禁风“?

  笔者认为,由于人类对自身活动结果的控制和预测能力有限,随着三峡工程建设的推进,一些新问题的产生不可避免。但上述问题的发生已经不能用短视来概括,这充分反映了一些人在学术上缺乏必要的严谨性。但不论是“万年不垮”,还是“可防万年一遇的洪水”,最终还要靠事实来说话,这种不负责任的言论,只能加剧百姓的不信任感。而且这种随意的言论,也反映出这些人对自然缺乏应有的敬畏之心。在笔者看来,任何一个改变自然环境的工程,都不可避免地对原有的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但决策者如果对工程效果都无法进行准确预判的话,我们又怎能期待他们对这些负面影响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呢?

  近年来的连续大旱暴露出了我国水利建设领域的短板,今年的“一号文件”也将水利设施建设提升到了战略应对高度。相信在未来数年,会有越来越多的水利建设工程上马。笔者衷心地期望,有关部门在论证项目的时候,能保持一份对大自然的敬畏,严谨地考察工程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我们需要摆脱“临旱掘井”的尴尬,但更需要避免因兴建工程,而导致环境进一步恶化。

 

 

阅读 360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