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明城墙是我国秦长城之后的又一历史奇观,其独一无二的城墙砖却与江西血脉相连。
继2007年南京明城墙砖窑在分宜现身之后,今年5月29日,意义非凡的明城墙砖在九江湖口县再次出土,其发现地距离长江航道不足1公里。600年前,江西有多少明城墙的烧造基地?南京明城墙砖能透露古代江西人怎样的习俗?朱元璋为何选江西烧城墙砖?江西女性曾经参与了明城墙砖的烧造?近日,本报请南京等地专家全方位解读江西与南京明城墙的600年血脉之缘。
![]() |
工地再现南京明城墙砖
5月29日,湖口县金砂湾工业园开发区工地发现了神秘古墓砖,湖口县文物管理所考古人员随即驱车前往。经过了解,当地叫瞿家堰,当时地表的明坟已基本清理完毕,城墙砖是在地表下约2米处发现的,现场出土的有十余块比较完整的铭文砖,此外还有一些零碎砖块。
文管所所长黄勇介绍,这些砖长40厘米左右、宽20厘米左右、厚10厘米左右,几乎每块砖上都有铭文。如:“九江府提调官同知陈渊司吏杨亨、湖口县提调官主簿袁士恭司吏徐文彬”。其他砖上还有总甲、甲首、小甲的名字以及造砖和烧窑匠的名字。上至府级官员,下至乡村最基层的里长、甲长无不凿凿有名。他解释,明朝初年,朱元璋下令烧制城墙砖,为了保证质量,每块砖上都要打上烧制的州、府、县及工匠和监制官员的姓名,如不合格一律返回重做。
距离长江航道不足1公里
6月1日,记者就此采访了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馆权威专家杨国庆,他告诉记者,对于明城墙砖烧造史的研究来说,因为其地处水运枢纽,湖口县的位置非常重要,不仅如此,在南京明城墙还可以找到湖口县烧造的城墙砖,他也一直在寻找有关湖口县的城墙砖烧造资料。
相比2007年在分宜发现的明城墙砖窑,湖口这次的城墙砖发现地更靠近长江水路。分宜的明城墙砖通过袁河搬运,之后一路顺水而下,进入江西一条重要的水道——赣江,赣江就连着鄱阳湖,运输船通过鄱阳湖以后便进入了长江,这样一路辗转到南京。“而湖口县金砂湾工业园区地处长江岸边,不用那样大费周折,此地离长江航道不足1公里,从水路运输到南京城更为便利。”黄勇说,此次湖口的明城墙砖发现地是窑口还是城墙砖的库房?这些城墙砖为何没有运走?
昨日,从湖口县再次传来消息称,在发掘现场发现了一些烧过的焦土,这使当地存在窑口的可能性极大提高,但尚有待于进一步考证,而目前工地在该区域已经停工。
南京明城墙砖1/3“江西造”
实际上,在分宜发现明城墙砖窑之前,江西就曾经出土过明城墙铭文砖,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万载县、丰城县等赣江流域就接连发现了明代营建南京城的城砖。
《明史》记载,公元1356年,朱元璋召见隐居老儒朱升,朱升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朱元璋欣而采纳并实施。朱元璋攻入南京后,于公元1366年到1386年间进行大规模改建,历时二十年建成南京明城墙,从内到外由宫城、皇城、京城、外廓四重城墙构成。据初步估算建南京明城墙共耗费了数亿块城砖。城砖一般长40~45厘米,宽20厘米,厚10~12厘米,重为10至20公斤。大多数城砖留有铭文,少则一字(或一个符号、记号),多则70余字,这不仅是明城墙的一大特点,也是明城墙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数亿块城墙砖是如何造出的?江西有多少地方曾是明城墙砖的烧造基地?杨国庆介绍说,明朱元璋曾经下令江西、江苏、安徽、湖北、湖南五地烧造明城墙砖,从现在已知的情况来看,南京明城砖铭文上出现的州县达180多个,江西占了其中66个州县,可以说1/3的产地在江西,但是江西总共烧造了多少块城墙砖,尚未调查清楚。
江西有多少城墙砖烧造基地?
江西有多少城墙砖烧造基地?朱元璋为何选择了江西等地作为明城墙砖烧造地?记者就此采访了对明城墙颇有研究的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周运中。
他分析说,首先,从供砖地位置来看,几乎全在长江流域,城墙砖铭文中江西的南昌、九江、瑞州、南康、饶州、广信、建昌、抚州、吉安、临江、袁州、赣州十二府全在长江流域;像湖广的武昌、沔阳、蕲州、黄州、安陆、荆州、岳阳、长沙、常德、澧州、永州十一府;南直隶的应天、扬州、镇江、常州、庐州、安庆、太平、池州、宁国九府和滁州、广德两直隶州,这些造砖地也都在长江流域,这完全是出于水运原因,1984年赣江河床中发现了明城砖,证明了这一点。在州县内部的烧造地点地域选择上,也充分地考虑到水运便利,宜春市彬江镇的南京明城砖窑址就在袁河南岸坡地,万载县康乐镇南门工地出土的南京明城砖也离锦江不远,“江西省的整体位置就在长江流域,水运城砖到南京很方便。”他说。
周运中同时注意到,江西有些位于长江流域的州府没有供砖,像南安府,这其实另有原因。洪武四年,上犹县“山寇”叛,江淮行省中书左丞黄杉讨平,洪武二十三年,赣州山贼结湖广洞蛮为寇,明军讨平,俘虏一万七千人,南安恰在湖广、赣州之间。洪武四年,南安府三县大疫,二十二年再次大疫,人口大量死亡,可能正是因为南安府形势动乱,所以没有征调城砖,当然也可能是所造城墙砖的数量太少导致调查者没有发现。
“此外,江西四面环山,元末战乱中受害较小,民力稍为舒缓,那个时候江西有能力烧造大量城墙砖。”他说。
江西女性曾参与烧造明城墙砖?
一直以来,建造南京明城墙都被视作男性的“功劳”,对于是否有女性参与建造的问题,文献资料均未有记载。
周运中说,在江西造的城砖上还出现了女性的称呼,他在铭文中发现“窑匠彭氏”“吉安府庐陵县人夫刘芷娘”等,都来自吉安府,这很可能说的是女性工匠,这背后反映了江西人民在南京明代都城建设中付出的巨大代价。
烧窑不是轻活,对于妇女来说能承受吗?周运中分析说,宋代范致明《岳阳风土记》记载:“江西妇人皆习男事,采薪负重,往往力胜男子,设或不能,则阴相诋诮。”虽说江西妇女能干,但是今天登临雄都壮城欣赏锦绣江山时,仍然使人不能忘记当年那个在窑上栉风沐雨、胼手胝足的妇女彭氏。
江西官员凭造砖飞黄腾达
建造南京明城墙期间,朝廷对城砖的烧造质量要求极其严格,上到府、州、县官员,下到造砖人夫和烧砖窑匠,都要在砖上留下姓名,以便验收时对不合格的城砖追究制砖人的责任,严重的甚至要被杀头。尽管如此,也有人凭借造出的优质城砖获得奖赏,甚至在仕途上扶摇直上。
据杨国庆介绍,在众多青灰色的墙砖中,宜春造的白色城砖颇为显眼,洁白如玉,铭文清秀工整,经过查证,这类被称作明城墙砖极品的“玉砖”铭文中,大都出现有“袁州府提调官通判隋赟”的名字。仅凭这一点的与众不同,居然帮助隋赟飞黄腾达。据《太祖实录》记载,洪武十二年,袁州府通判隋被直接提升为广东按察使,袁州府的“玉砖”让朱元璋眼前一亮,作为造砖事业中的“突出贡献者”,隋赟才有了之后“三级跳”式的飞黄腾达。
城墙砖透露江西人奇特习俗
南京明城墙绝不仅仅是一道城墙那么简单。周运中认为,今天透过城砖看到的明初人物姓名,可能也要算江西最多,在这些江西人的姓名中,可以发现一个比较奇特的风俗,就是名字的最后一个字是翁。比如“赣州府、兴国县的甲首邓祥翁;袁州府、萍乡县的总甲喻郁翁;瑞州府、上高县的小甲黄奇翁;瑞州府、新昌县的甲首巢益翁、造砖人夫巢成翁;饶州府、乐平县的甲首丁琼翁;饶州府、德兴县的甲首叶吉翁”等等。
他说,以上地方,涉及赣南、赣东、赣中的6个县,不是一个狭小的地区,看来这个风俗可能是遍布江西的,南宋末年吉安府出了著名诗人刘辰翁,说明宋末江西已有此俗,今天名字带个“翁”字的则很少了,因为大概没有人愿意被别人认为是老朽。
文/图黄勇、记者刘国伟
来源: 大江网-江南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