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渔船靠港 | |
|
 | 撒网捕鱼 | |
 | 收网捞鱼 | |
 | 满载而归 | |
 | 乐呵卖鱼 | |
 | 渔俗表演 | |
“鄱阳湖上好风光,风帆飞去水天长。渔家笑唱丰收乐,歌声满月鱼满舱。”听着《鄱阳湖渔歌》那美丽动人的旋律,记者来到了让渔家笑唱的鄱阳湖,随当地渔民出湖捕鱼,体验渔家生活。
天微微亮,当人们还沉浸在梦乡时,鄱阳湖畔长山岛的杨先祖和冯菊英夫妇就已起床,走过一段泥泞的路来到岸边,上船为出湖捕鱼做准备工作。湖面上风大,阵阵寒风刮在脸上犹如刀割,但杨先祖夫妇却习以为常,他们像其他渔民一样能扶船舵,能在小船上自如行走。在直不起腰来的船舱里,容纳了被子、脸盆、电视、橱柜、电磁炉等杨先祖一家生活的所有必需品。
伴随着渔船引擎的轰鸣声,杨先祖出湖了。出港并不容易,水很浅,螺旋桨打在湖底,搅起阵阵夹着黄泥的浑水。船行20余分钟,我们来到了一个渔民作业点。冯菊英开始撒网。杨先祖告诉记者,渔民每天只能撒一网,一般是早上五六点撒网,收网要花上八九个小时,分鱼(按鱼的品种、大小分门别类)要花三四个小时。杨先祖说:“捕鱼最怕碰上风雨天,因为风大浪大,干活很费劲,非常辛苦。特别是起网的时候,有时候要团队合作,得有人在船舷上帮忙收网、拉绳子,这可是一件力气活。”
劳作了一天的杨先祖夫妇回到了船上,炖好的鱼端上来了,煮好的饭菜也上齐了,夫妇俩开怀畅饮,为红红火火的日子干杯。在鄱阳,像杨先祖夫妇这样,依傍着鄱阳湖这天然的聚宝盆,靠捕鱼增加收入的农民还有很多,并在长期撒网打渔的过程中,形成了渔歌、渔鼓、渔舞等原生态的渔俗文化。
“小小渔鼓圆溜溜,唱起渔鼓乐悠悠。说书人将它捧在手,全靠这渔鼓度春秋。白天捧它是碗粥,晚上将它当枕头……”这是鄱阳艺人的一段渔鼓演唱,古朴苍凉的腔调随着鄱阳湖的清水一起荡漾开来。这小小的渔鼓里,似乎蕴藏着无数的神奇和奥妙,让人一听就着迷。难怪老话说“不听不要紧,一听就上瘾”。鄱阳渔歌则是鱼贩子们的最爱,在日常劳动和生活中, 鱼贩子们“ 一根扁担一盘称, 八股绳索挑两担。”操着纯正的鄱阳方言叫卖河鲜,鄱阳渔歌声波悠扬;古铜色皮肤的纤夫们“ 脚蹬石头手扒沙, 风里雨里走天涯。” 高亢豪迈的号子久久回荡……
夕阳西下,记者告别了杨先祖夫妇。在金黄色的晚霞中,鄱阳湖风轻水阔,淡淡的余晖给人一种悠远、厚重的感觉。湖上小船仍此来彼往,展现出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