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建设
“宜春市有良好的生态基础,有锂电新能源、生物医药、有机农业等一批符合生态经济要求的新兴产业,全市上下有较强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科学发展意识,一定可以在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事业中大有作为。”
谢亦森告诉《
谢亦森认为,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要顺应世界低碳经济、新能源革命浪潮的兴起,立足宜春产业基础和生态优势,以“发展低碳产业、建设
按照这一总体思路,各地各单位要进一步更新发展理念,理清发展思路,力争在规划、产业、项目、政策措施等方面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全面对接。
规划区内的丰城、樟树、高安三市要按照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先行区、示范区和快速崛起区的要求,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支柱产业,迅速壮大财力,进一步提高经济总量占全市的比重;中心城区重点要在城市建设和低碳产业发展方面取得突破;其他县重点要在生态保护与建设、发展有机农业、农产品加工和环保型工业等方面创特色、上水平。
以锂电为龙头抢占高新技术产业高地
谢亦森说,宜春以推进科技创新为抓手,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举全市之力主攻锂电新能源、生物医药、机械电子、新材料、现代农业与绿色食品等5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培育50个创新型企业,实施50项重大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尤其要依托国家锂电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强力推进平台建设、项目建设和资源整合,争取5-8年建成千亿产业,把宜春打造成名副其实的“亚洲锂都”。
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瞄准国内外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和重点企业,积极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创税能力强、产业关联度高的大项目、好项目。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引进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特别是锂电、医药等方面的知名专家。加快中小企业孵化园和创业平台建设,促进中小企业成长和科技成果转化。
打造魅力四射的“月亮之城”
谢亦森还说,宜春围绕建设旅游强市的目标,以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为龙头,加大旅游
着力抓好商贸物流业,加快宜春国际五金家居商贸城、鹏晟农机综合大市场、赣西农产品批发市场等重点市场培育,尽快形成大商贸、大流通、大服务的格局。积极发展文化娱乐业,加快建设迎宾馆、红林酒店等五星级酒店,改造、提升、引进一批文化娱乐企业,促使宜春的文化娱乐业上档次、上品位。积极发展金融
让农业走上高效生态道路
谢亦森说,宜春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产业化为载体,以项目为龙头,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实施“135”重点扶持工程,即重点扶持10个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30个规范化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50个规模千亩或万头的种养大户,加快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突出抓好油茶产业,毛竹产业,做大做强铜鼓江桥竹键盘、奉新飞宇集团、宜丰康替龙集团、青龙高科、元博等一批龙头企业,加强下游产品研发,延伸产业链条,促其迅速扩张,做大规模,做响品牌,形成大产业。
以万载有机农业示范区、丰城富硒农业示范区、西村现代农业示范区为重点,强力推进农业示范区建设,努力把城郊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成为农业
以低碳理念维护一流人居环境
谢亦森说,宜春着力保护一流的空气,中心城区空气环境质量一级优的天数力争达到全年总天数的1/3,10个县市区空气环境质量力争保持在二级标准以上。保护一流的水质,督促各县市污水处理厂全面运行,力争市内7条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保持在Ⅲ类水质以内,修水源头保护区内(铜鼓县金沙河)监测断面水质保持在Ⅱ类水质以内。
保护和建设一流的生态环境,大力开展生态市(县)创建活动,全面开展“森林宜春”建设,强力推进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农村清洁工程、城镇污水处理工程、七河流域综合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努力形成“生态系统完备、林业产业发达、森林文化繁荣、人居环境优美”的绿色发展体系。
坚持用低碳理念指导城市规划和设计,以创建国家宜居城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以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为导向,以改善交通、优化建筑设计、推广新能源新技术、倡导低碳生活为突破口,着力构建低碳经济、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环境、低碳社会“五位一体”的低碳城市。组织实施低能耗、绿色建筑示范工程,扩大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对非节能居住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和党政机关办公楼逐步进行节能改造。
推广使用节能环保型车辆和电动汽车,城区公交车、出租车要逐步提高使用电动车的比重。以建设低碳园区、低碳社区、低碳机关为重点,在全市开展植树造林、减少使用一次性餐饮用品、节水节能等活动,鼓励广大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或以步代车;在机关逐步推行无纸化办公和废纸再利用,倡导不乘或少乘电梯、少开或不开空调等健康生活、工作方式,大力创建节约型机关;在企业开展以技术革新为主要内容的节能减排竞赛活动。
低碳GDP检验绿色政绩
谢亦森说,宜春将加大跑项争资和招商引资力度,围绕“对接、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准确把握投资重点和方向,按照“加快推进一批项目、积极跟进一批项目、精心策划一批项目”的要求筛选、论证、包装、推进一批又一批项目,力争宜春有更多的项目挤进国家部委、省厅局的“笼子”,在上级“资金蛋糕”上争取更多的份额。
围绕发展低碳产业,加大招大引强力度,突出加强与中央和省属国有大型企业、外资企业尤其是世界500强和国内200强企业的“对接”,争取引进一批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
完善建设项目环评制度。严格把关,凡不符合节能环保标准的项目,一律不准开工建设。探索并逐步建立与“发展低碳产业、建设低碳城市、培育低碳文化”相适应的考评制度,加大对节能减排、生态保护的考评份量,将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的成效纳入考评体系,引导各级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加大对低碳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资金、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支持低碳重点工程、低碳产品和低碳技术推广应用;优先保证低碳产业项目建设用地;在政府采购、城市建设等方面,优先考虑低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