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婺源5月10日消息(吕富来)一淙淙清水激荡在饶河源头,溅起的水花拍打着五龙源“漂客”刺激的呐喊声。在这里,游客尽享婺源“一河清水”带来的夏游“红利”。这是婺源落实“河长制”收获生态红利的一个缩影。
初夏时节,婺源乡村并没有想象中闷热。走进大鄣山卧龙谷,一阵清凉之意扑面而来,一湾湾河水犹如碧玉般晶莹剔透。这里森林覆盖率高达89%,植物种类达880多种,全年平均气温12.8摄氏度,盛夏如春、气质迷人。
在婺源一处处“放眼皆绿、汲水皆清”的背后,是其下好“河长制”一盘棋,得到的大自然友情回报。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近年来,婺源深入实施水生态文明工程,丰富“河长制”内涵,力争到2020年全县水生态文明建设覆盖50%以上乡(镇)、村,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
在婺源执政者看来,“婺源油菜花、古村落非常美,就像‘水草’,水草在水里很漂亮,捞起来就不好看了。婺源生态环境就是‘水’,没有了生态,乡村旅游就失去了支撑。”为此,婺源制定出台“河长制”工作方案,开展巡河、晒河、管河、治河等工作。并在财政并不宽裕的有限条件里,毅然投入真金白银保护好“一河清水”。
据了解,该县今年投入5000万元,建设50多个重点村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力争用五年时间投资3亿元,实现乡村全覆盖。同时,深入推进天然阔叶林“十年禁伐”工作,全面开展长期禁伐;逐年减少森林采伐指标,“十三五”期间实现全县“零砍伐”。还在去年投入1500多万元专项经费的基础上,今年加大投入完成10个建制镇垃圾收运系统项目建设,2017年实现乡镇全覆盖,总投资8174万元。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近年来,婺源还对水库养殖、农村饮用水安全、水土流失、河道采砂等进行全面清理整治,并关闭落后砖瓦窑、取缔污染企业,每年还向河流投放大量鱼苗,完善水体保护村规民约等,使得全县地表水达国家一级标准,全县流域是一个“天然浴场”,荣获“国家生态县、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鸳鸯栖息候鸟保护核心区”等诸多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