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江西日报 作者:内详
专业号:鄱湖人家
2010/1/30 7:59:50
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次省“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说得较多的一个词是“绿色”。
绿色,早已不仅仅代表颜色的一种,它的背后蕴含的是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生产方式的变换,蕴含的是生态经济的蓬勃发展、低碳经济的欣欣向荣、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
几天来,通过与众多代表、委员交谈,记者深深感到,“绿色”正悄然生长成一种力量。雷海燕,一位畲族的政协委员,她饱含深情地说:“这几年,我们畲乡人高扬‘绿色’旗帜,发展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业。如今,山更青了、水更绿了、灯更亮了、天更蓝了。”来自港澳地区的政协委员们在视察南昌市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和“森林城乡、花园南昌”工程之后,接连用了几个“感动”来表达内心的情愫。政协委员、水稻种植大户邱晓军更是结合自己劳作的真实故事,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的向往,诠释了“绿色”一词的生命所在。不由得,思绪飘向了一次在龙南县九连山林场的采访,在那里,我们欣喜地看到了“绿色”的真实写照:林场由当初的伐木到植树,由当初的原料加工到发展生态旅游。
“低碳经济发展要注意立足省情,科学比较,不要人云亦云”、“可以通过与大品牌合作,把产品品牌化、区域化,把生态农业品牌打出去”……翻开代表、委员们提交的建议提案,从字里行间分明能感受到一种观念的传达、信心的传递。在这里,他们传递着“绿色”精神,积极建言献策,展开了一场与时代的对话。
本报记者邱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