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书记苏荣指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本质内涵是: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在发展中保护生态,在保护生态中加快发展;目标是立足江西实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新余被科技部授予“国家新能源科技示范城”,这既是对新余产业发展的要求,也是对城市发展的要求;既是对经济建设的要求,也是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新余的部分县(市、区)已划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因此,积极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加快推进国家新能源科技城建设,把新余建设成为新型工业城、科技创新城、文明生态城,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是新余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坚定不移地保增长、促发展,以项目建设为核心,在做大经济总量的同时,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坚持把抓项目、扩投资摆在经济发展的核心位置,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落实“六个一”项目帮扶机制,安排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463个,总投资1614亿元,力争工业项目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55%,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项目比重达60%。抢抓国家将在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土地政策、环保政策、对外经济政策、重大项目布局上大力支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机遇,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
推进新型工业化。遵循产业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产业化的理念,以优化产业结构为抓手,构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保护好的新型工业体系。着力抓好光伏、风电、锂电和节能减排设备制造四大新能源经济板块,把新余打造成世界级光伏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螺杆膨胀发电机、永磁风力发电机生产基地,以及锂电产业基地。做优做强新能源、钢铁、新材料三大产业,年内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65亿元。促进项目向园区集聚,采取“统一规划、各方出力、利益共享”的机制,把高新区打造成新能源特色产业园,把分宜工业园打造成新材料特色产业园,把良山工业园打造成特钢产业园。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把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着力点,努力形成与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业,力争年末银行贷款余额突破500亿元,直接融资余额突破180亿元。全面启动创建全国旅游目的地城市,主动融入“赣西绿色精粹旅游圈”,推动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外汇收入实现预期增长目标。加快推进市场建设,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和现代物流业。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培育消费热点,充分挖掘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潜力。
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突出加强与央企、外企尤其是世界500强企业的对接,实行招商工作三大转变,即由一般性招商向重点企业招商转变、会议招商向上门招商转变、招商小分队招商向专业招商与招商小分队招商相结合转变,把引资与引智结合起来,着力提高合同履约率、项目开工率、资金到位率和税收贡献率。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支持企业扩大出口,拓展对外经贸合作,促进出口稳步回升。
树立城乡一体化理念,着力抓好主城区建设,以中心镇建设为突破口,努力把新余打造成全省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
坚持以高质量的规划引领。在抓紧完成城市总体规划报批的同时,加快下位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衔接与配套,完成高新区、仙女湖区、高铁组团区、孔目江新城、袁河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抓紧编制城乡交通、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等专项规划。抓好县区、中心镇近期建设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健全规划委员会决策机制,依法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管。
做大做美主城区。围绕建设新型工业城、科技创新城、文明生态城的目标,加快改造老城区,确保年内完成50万平方米的棚户区和危旧房改造任务;建设生态新区,加快构建“两江四岸”城市发展新格局;提升高新区建设水平,完善新余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形成生态化、园林化工业新城。想方设法解决城建资金瓶颈,尽快组建交通投资公司、高铁组团投资公司、公用事业投资公司、地产公司,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新格局。
做优做特中心镇。按照突出重点、梯次发展的原则,整合财政性资金,重点支持示范中心镇建设,加快公用设施、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和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着力提高综合配套水平。认真落实省、市出台的各项支持中心镇建设政策,赋予中心镇部分县级管理权限,加快建立中心镇建设融资平台。探索建立新型用地管理体制和机制,设立土地流转服务指导中心。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推进城乡低保、医保、社会救助、养老保险的衔接并轨。
坚持生态立市、绿色发展战略,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实现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加强节能减排。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从严把握行业准入,坚持以全国同行业先进技术水平为标准来进行引导;强化节能审计,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大节能产品和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抓好中冶环保钢渣零排放、新电及分电粉煤灰渣综合利用、海螺余热发电等节能减排项目建设,力争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保持80%以上、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保持80%以上。
强化光伏产品应用。以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建设和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为重点,实施好太阳能屋顶计划,将屋顶和建筑一体化光伏电站建设作为建筑节能的重要内容,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建设一批示范性小区、示范性道路、示范性小型太阳能电站,引导鼓励全社会应用光伏产品。争取国家“金太阳示范工程”补助资金,加快推进太阳能路灯亮化工程。启动光伏市场建设,尽快将市场培育成规模大、产品全、影响广的光伏产品集散基地,促进光伏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改善人居环境。从今年开始,连续3年每年投入植树造林资金8亿元,完善政府和部门造林、社会造林两项机制,高标准实施森林围城、森林进城、中心镇和村庄绿化、10万亩高产油茶四大工程,强力推进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以改善城市大气环境、水环境、市容环境为重点,抓好城市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工作,努力建成设施配套、功能完善、景观优美、生态良好的现代文明生态园林城市。加快创建全国食品安全城市,不断完善保障食品安全的长效机制。
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可持续发展,深化产学研合作,切实把经济发展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推进科技创新。实施科技创新“543211”工程,即用3年至5年的时间,主攻5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办好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新建3个国家级研发平台、实施20个重大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培育10个创新型企业、组建10个优势科技创新团队。引导骨干企业建设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加快赛维LDK国家光伏技术研究中心、力德永磁风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所等企业科研机构的建设与完善,争取组建国家光伏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新能源产品研发中心和光伏产品应用示范中心。抓好硅料提纯及成本控制、电池转换率、风能及余热发电等核心技术攻关,努力掌握光伏、风电、锂电、节能减排设备制造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
开展产学研合作。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强化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鼓励企业成为创新投入的主体。创新科技投融资机制,发挥政府资金在高新技术项目建设中的引导性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展与大学和科研机构联合共建创新载体活动,组建技术研发中心,开展技术攻关。密切国内外技术合作与交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国外开展技术合作,参与行业前沿技术研究。
构建人才保障机制。充分发挥现有人才作用,依托新余的职业教育品牌,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急需实用人才;积极探索人才引进机制,通过实施“百人引进计划”、“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计划”、“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等,重点引进和培养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创新用人机制,实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
■李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