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鄱阳湖枯水控制是生态环境保护的迫切需要
自2000年至今,鄱阳湖出现连续性枯水,且枯水严重程度处于不断加剧状态。以位于鄱阳湖中部的都昌水文站为例(在鄱阳湖湖面现有11个水文站中,该站处于中间位置,对湖面平均水位的代表性优于其它水文站),分别统计1951—1960年、1961—1970年、1971—1980年、1980—1990年、1991—2000年、2001—2010年每个十年的平均水位,以2001—2010年平均水位最低,分别比1951—1960年、1961—1970年、1971—1980年、1980—1990年和1991—2000年偏低0.61m、0.39m、0.52m、0.94m和1.05m,比1951—2010年平均水位偏低0.58m;每个十年的年最低水位平均值也是2001—2010年最低,且偏低幅度比平均水位的偏低幅度更大,2001—2010年年最低水位平均值分别比1951—1960年、1961—1970年、1971—1980年、1980—1990年和1991—2000年年最低水位的平均值偏低0.78m、0.65m、0.59m、1.02m和1.07m,比1951—2010年年最低水位的平均值偏低0.68m;1951—2010年60年中共出现7个极度枯水年,其中5个出现在2003—2010年8年里(上世纪后半叶2个极度枯水年分别是1964年和1978年,本世纪5个极度枯水年分别是2003年、2007年、2008年、2009年和2010年)。由此可见,最近十年是鄱阳湖有实测水文记录以来水位最低、枯水最重的十年。
都昌水文站近十年来枯水(一般枯水,都昌水文站水位低于12.8m)出现时间以平均每年1.2天的速度提前,结束时间以平均每年2.8天的速度推迟,一般枯水持续时间以平均每年9.8天的速度加长(出现时间、结束时间和持续时间单向变化趋势的模拟年段不同,造成变化速度之和不吻合,但对于变化速度的描述不产生歪曲);中度枯水(都昌水文站水位低于11.8m)出现时间以平均每年1.9天的速度提前,结束时间以平均每年4.4天的速度推迟,中度枯水持续时间以平均每年6.0天的速度加长;较重枯水(都昌水文站水位低于10.8m)出现时间以平均每年2.9天的速度提前,结束时间以平均每年2.4天的速度推迟,较重枯水持续时间以平均每年4.1天的速度加长; 严重枯水(都昌水文站水位低于9.8m)出现时间以平均每年4.3天的速度提前,结束时间以平均每年3.3天的速度推迟,严重枯水持续时间以平均每年12.1天的速度加长;极度枯水(都昌水文站水位低于8.8m)持续时间以平均每年4.7天的速度加长。近十年来都昌水文站年平均水位以平均每年0.09m的速度下降;年最低水位以平均每年0.15m的速度下降,年最低水位出现时间以平均每年2.6天的速度提前。表明近十年来鄱阳湖枯水期低水位呈现出单向的趋势性变化规律。
上述统计、计算结果揭示了近十年来鄱阳湖枯水变化具有以下三大特点:一是各种等级的枯水出现时间明显提前,结束时间明显推迟;二是各种等级的枯水持续时间显著加长,尤其是高等级枯水的持续天数显著增加;三是极端枯水位(年最低水位)大幅降低,枯水程度逐步加剧。
分析表明,近十年来鄱阳湖枯水趋势性变化是气候周期性变化与人类活动单向作用的合成结果,气候周期性变化主要体现在流域内枯水季节降水偏少,人类活动单向作用主要包括长江上中游水库拦蓄来水造成鄱阳湖枯水季节泄水速度加快、长江上中游水库清水下泄导致中下游河床冲刷河底降低拉动湖水快速下泄、鄱阳湖航道整治与采砂致使湖床下切等。总体上说,降水偏少是出现枯水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起到了放大枯水程度和促使枯水逐年加剧单向变化的双重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降水虽然有周期性变化,但气候变暖正在促进世界各地降水趋势性变化。水利部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研究表明,在气候变暖作用下,中国南、北方冬半年降水正在发生趋势性变化,中国南方冬半年降水呈现出减少的单向性变化趋势,南方干旱呈加重态势。此外,人类活动单向作用中,鄱阳湖航道整治与采砂致使湖床下切可以通过加大管理力度得到缓解,长江上中游水库拦蓄来水造成鄱阳湖枯水季节泄水速度加快也可以通过科学调度有所减轻,但长江上中游水库清水下泄导致中下游河床冲刷河底降低拉动湖水快速下泄是随着水库运行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加重的。以三峡水库为例,运行20年后将导致长江九江段河床冲刷明显加剧,河底降低速度显著加快,运行50年后该河段枯季水位将因河床冲刷而下降0.7m左右,鄱阳湖星子、都昌站水位将相应下降0.6m左右和0.45m左右。本世纪20年代之后,长江上中游水库清水下泄导致中下游河床冲刷河底降低拉动湖水快速下泄将成为长江九江段枯季水位变化的主流,鄱阳湖枯季水位随之下降必然成为不争的事实。
由上可见,气候周期性变化导致的枯季降水偏少今后必然会经常出现,而全球气候变化和长江上中游水库清水下泄造成的鄱阳湖枯季水位下降、枯水加剧是不可逆转的。因此,类似于本世纪前十年的鄱阳湖连年严重枯水今后必定会经常出现,而且程度一定会更加严重,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不断深入,对鄱阳湖枯季水资源保障需求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更高,必须通过适当手段,对鄱阳湖枯水进行适度控制,以逆制鄱阳湖枯季水位下降、枯水加剧态势,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鄱阳湖区生态环境安全提供必要保证。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开头指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近十年来鄱阳湖严重枯水给湖区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影响,就是最典型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灌溉提水困难加大,影响及时灌溉,提高灌溉成本;二是城镇集中供水环节增多,供水能力降低,供水成本加大;三是水体自净能力下降,水质显著降低;四是鱼类生境恶化,天然水产资源大幅降低;五是中低位洲滩提前显露,中高位洲滩干涸时间加长,水中植物与洲滩植被生长条件改变,生长受阻,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受到不利影响。
在鄱阳湖,枯水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直接的、显见的,但影响周期不长,解决问题的困难相对较小,例如只要适当降低城乡取水口高程,就可以较好地消除枯水对农业灌溉和城镇供水的不利影响。枯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一般是间接的、隐蔽的,且影响周期较长,解决问题的困难相对较大,例如枯水加剧不仅造成各级洲滩提前显露,干涸时间增长,无论是生长在水里的植物还是生长在洲滩上的植物,其生长条件、环境、质量均明显下降,还导致沿湖洲滩地下水位显著下降,洲滩上的植物种群整体结构和群落时空分布发生变化,湖泊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发生胁迫性的改变,生态秩序和生态平衡遭受破坏,生态健康受到严重威胁,修复的难度极大、时间极长、费用极高。因而,在经济比较发达的今天,鄱阳湖枯水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可能远远大于对社会经济的直接影响。完全可以肯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保护依赖程度的不断提高,无论是目前还是将来,生态环境保护对鄱阳湖枯水控制的长远需要,比社会经济发展对鄱阳湖枯水控制的眼前需要更加迫切、更加急迫。
(闵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