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网群   

重温江西赣剧风靡中国大地的真实记忆(图)

媒体:江南都市报  作者:内详
专业号:鄱湖人家 2008/11/26 10:24:51

  人们至今还能清楚地记得,30年前能听到的只有8个样板戏,就连学校上音乐课教的也是样板戏,没办法看到古装戏,江西省共100多出赣剧却都不能演出。直到1977年5月,京剧《逼上梁山》在北京演出,这是“文化大革命”以来古装戏第一次出现在舞台上,这意味着八亿人听八个样板戏的时代终于结束。

  当年夏天,江西第一次恢复演出古装戏《十五贯》,1978年,《海瑞罢官》、《孟丽君》《三姐下凡》等传统剧目逐渐重新回到戏剧舞台。剧院门口开始变得人山人海,人们抢先与赣剧院预定演出,戏票成了最紧俏的物品,而赣剧院的演员们每天不得不加场演出,老戏迷们四处追着剧团看戏。当文化荒芜的年代结束后,人们对精神产品的渴求前所未有地爆发。

  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发现赣剧也不断求新发展,一度声震京华,风靡上海,引起世人瞩目。毫无疑问,30年来赣剧深深地烙上了市场改革的印记。

江西省赣剧院副院长陈俐 资料图片

赣剧《窦娥冤》 资料图片

赣剧《等你一百年》 资料图片

  100多出戏闲置 剧团只能演样板戏

  1953年,由饶河、信河两派赣剧老艺人和部分新文艺工作者成立了江西赣剧团。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赣剧推出许多优秀剧目在全国各地演出,东北三省集中本省优秀艺人才,来赣学习移植赣剧,当时称之为“南花北放”工程,足见赣剧的影响之大。那时候赣剧第一名旦潘凤霞还受到了毛主席“美秀娇甜”的四字称赞。

  正当人们享受五彩分呈的赣剧之时,10年文革浩劫来到,人们进入10年只能听8个样板戏的年代。

  “当时我们一般都只能演阿庆嫂、李玉和、杨子荣等样板戏中‘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进行样板戏的专场演出,对于传统戏剧接触甚少。”日前,国家一级编剧黄文锡和江西省赣剧院原剧院书记谢南师、原剧团副团长祝月仙、原办公室主任陈庆陶、著名赣剧演员陈绍珊和与记者面对面侃侃而谈,回忆当时赣剧的状况。当时人们只能看到样板戏的表演,赣剧原有的100多出传统剧目都不能演,只能闲置。

  样板戏是指《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海港》、《沙家浜》、《奇袭白虎团》、《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八部作品为“革命样板戏”。当时,中国戏曲舞台上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奇特现象:人人观看样板戏,人人学唱样板戏,被称为“八亿人民八台戏”。

  每年两三百场古装戏下乡受群众热捧

  1977年的2月,《江西日报》发表文章《打倒“四人帮”赣剧得解放》的文章,5月,黄文锡也在《江西日报》上发表文章《努力塑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看来,人们已经迫不及待了。

  “‘文革’结束后,第一场恢复演出的古装戏是《十五贯》,那是在1977年的夏天。”著名赣剧演员陈绍珊说,紧接着传统剧目的恢复上演就越来越多了。谢南师说,当时剧院每年都有两三百场送戏下乡的演出任务,他们深入到偏远农村的社、队、组,演出场地一般都是临时搭建的土台子或利用学校操场、田间地头,在没有通电的地方就用两盏汽油灯照明。

  随着《白蛇传》、《梁祝因缘》、《还魂记》、《海瑞罢官》等一大批脍炙人口、久演不衰的经典剧目上演,人们对赣剧的热情开始井喷。潘凤霞等赣剧演员又继续火爆起来,一度被当时的人们视作为偶像人物。

  戏迷到后台抢戏箱子要求剧团去演戏

  “当时刚一恢复上演的时候,可以说是场场火爆,座无虚席,许多人在剧院门口排队买票一直排到天亮,坐票卖完以后,还接着卖站票,戏票在那个时候可以说是最紧俏的东西了,那个时候在江西省赣剧院,经常会有戏迷跑过来追问什么时候会有演出。”赣剧表演艺术家祝月仙回忆说。

  谢南师说:“我们几乎每天都要演出一场,有时候群众要求强烈,还要加场演出。一些观众为了抢先看到演出,不管我们与一些村已经预定好,在戏台后面把我们的戏箱子抢走,这样一来,剧团要表演也只能跟着团走,到后来只能坐下来协商。”而不少农民为看一场演出,往往要带着干粮走上10多公里的山路,而且是一家人集体出动。

  1978年,赣剧团分两个演出队,分别到瑞昌、修水和上高、万载等地巡回演出,受到当地群众的热捧,一些戏接连演了30多场,观众仍称没看过瘾。第二年,剧团再次分为两个演出队巡回演出,一队到乐平、景德镇、都昌等地,另一队到湖南长沙、株州等地,演出剧目是《白蛇传》、《还魂记》,当年湖南电视台将《白蛇传》实况录象播放,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赣剧曾轰动京城并受到省文化厅记功

  在赣剧刚刚恢复热潮之后几年,电视和录像机出现并迅速普及,舞厅、夜总会等娱乐场所出现,赣剧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国家一级编剧黄文锡说:“为了赣剧的兴盛,我们一直在对其进行创新和改革。例如《送饭斩娥》这出戏,当时我们对老的《窦峨冤》重新整理,从中选取片段,在表演上进行了很大的改造,既保留了原有唱法的风格,也糅合进去一些歌曲的唱法,有了音乐的味道,这在当时被一些人称为边缘艺术,但从观众的反响来看是很受欢迎的。”剧团甚至兵分三路,到四川、江苏、山西向川剧、昆剧、晋剧等兄弟剧种学习表演艺术。

  1986年的冬天,赣剧在北京进行一系列的演出,一时风头无二。11月21日演出《邯郸梦记》,邓小平夫人卓林观看了演出;23日演出《还魂记》,中国剧协都将该剧录像;12月2日,《戏剧报》在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剧场,向首都各界推荐赣剧演员陈俐等人。赣剧的演出轰动京城,《人民日报》、《北京日报》等媒体纷纷对陈俐等演员发表评论。

  对于那几年赣剧团的突出表现,江西省文化厅特意给江西省赣剧团集体记功一次,并且通报表扬。

  赣剧旋风刮海外 戏迷喊“明年再来”

  当年的被京城戏迷热烈追捧的陈俐,如今已是江西省赣剧院副院长。1987年,涂玲慧以《送饭斩娥》《夜梦冠带》的表演获得《戏剧报》第四届梅花奖,而事隔4年之后,陈俐在中国戏剧第八届梅花奖上,以《盗草》等作品的表演获得梅花奖,不仅江西戏剧史上由此实现零的突破,而且她们也分别获得了戏曲届另一项至高荣誉文华奖。

  陈俐说,1992年,赣剧团应邀赴香港参加神州艺术节,“到演出结束后,都会有大批观众涌向台前向演员致意,久久不肯离去。”之后的两年里,赣剧团又参加新加坡“狮城地方戏曲展”,令演员们没有想到的是,赣剧在那里受到的欢迎,与前些年在香港不相上下,不少戏迷在听完演出后,接连大呼:“明年再来。”

  近些年,陈俐将一部革命历史题材重新打造,创作《等你一百年》,并在舞台上从16岁演绎至80多岁,极具挑战性。为了将赣剧发扬光大,赣剧还走进高校,依托高校的科研能力与人才储备,使之为赣剧的创作、宣传和内涵的提升服务,“与高校联合是振兴赣剧一条道路,相信赣剧的品牌会越来越亮。”陈俐说。

  文/记者刘国伟

阅读 699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