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是逼出来的,只要你不放弃,幸运和成功的天平就会偏向你,没有苦就没有甜,这的确是人生的真谛。 翻开江西省德安县民政局的民办机构注册档案,有一家水处理剂应用研究所。研究所的法人叫王裕庆,曾经是一名下岗职工。研究所就办在老王的家里,也没有什么高端的科研仪器,全所就两个人——老王和他的儿子。可别看这个不起眼的家庭作坊式的小机构,每年都和国内10余家中小型化工企业有业务来往,在湖南、湖北等地小有名气。 下岗生活陷困境 初见王裕庆,身材魁梧,说话大嗓门,语言风趣,为人爽直,根本看不出他满腹经纶,更看不出今年已有60岁了。老王说,我这人就这样,凡事都往好的方面想,就是下岗后那两三年的困难日子里,我也从来没有耷拉着脑袋。 攻坚克难搞科研 在家里,王裕庆的脑子可没闲着,他冷静地给自己分析了一下:给别人打工,卖苦力,日子肯定还不如在下岗前,自己不甘心;投资办厂,做生意,那得需要一大笔钱,还有风险,这对自己来说不太现实;自己现在唯一可以拿得上台面的就是自己年轻时所学的化学专业,看来只有这点才智闯出一条生路了。说起在大学时学的化工专业,王裕庆总是特别自信,当年班上30多个同学大部分是高干子弟,唯独他是农民家庭出身,所以他学习特别卖力,第二个学年下来,他的成绩就冲到了前面,还发表了几篇颇具分量的科研论文。 以点带面找市场 科研成果有了,接下来是如何转化为生产力。要面向市场,得先有一个合法机构。王裕庆想,注册一个企业,资金量不够,看来只能注册一个民办科研机构。2005年,王裕庆创办了由他自己为独立法人的水处理剂应用研究所,专门从事工矿企业和城镇生活废水处理,注册资金3万元。科研所就设在王裕庆的家里,没有招牌,没有像样的办公设备,人员就王裕庆一个人,后来人手不够,老王就把在外打工的儿子叫了回来。别看这样一个酷似“皮包公司”的科研所,日后却风靡了国内好几个省。 回报社会心胸宽 由于业务比较顺利,王裕庆家的日子也好过多了。一家人搬出了已成危房的职工宿舍,到县城买了一套崭新的三居室,妻子的腰椎病也可以进医院治了。可即使这样,王裕庆父子俩出差总也舍不得买张卧铺票,总是一坐十几个小时,在外面更是能省则省,穿粗衣,吃快餐,住旅馆。王裕庆有自己的想法,有点钱不能乱花,一是要扩大规模,二是要回报社会,不能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