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网群   

一个下岗职工和他的科研所

媒体:内详  作者:内详
专业号:鄱湖人家 2009/6/13 9:27:47

    人都是逼出来的,只要你不放弃,幸运和成功的天平就会偏向你,没有苦就没有甜,这的确是人生的真谛。

    翻开江西省德安县民政局的民办机构注册档案,有一家水处理剂应用研究所。研究所的法人叫王裕庆,曾经是一名下岗职工。研究所就办在老王的家里,也没有什么高端的科研仪器,全所就两个人——老王和他的儿子。可别看这个不起眼的家庭作坊式的小机构,每年都和国内10余家中小型化工企业有业务来往,在湖南、湖北等地小有名气。

下岗生活陷困境

    初见王裕庆,身材魁梧,说话大嗓门,语言风趣,为人爽直,根本看不出他满腹经纶,更看不出今年已有60岁了。老王说,我这人就这样,凡事都往好的方面想,就是下岗后那两三年的困难日子里,我也从来没有耷拉着脑袋。
    王裕庆是安徽无为县人,1977年考入原江西大学化学系,1980年毕业分配到德安县萤石矿工作。在矿里,王裕庆先后当过老师,搞过工程建设,任过人民调解员。2003年,萤石矿实行企业改制,王裕庆和同事们一同下岗。王裕庆家本来就不宽裕,这一下岗还真不知怎么办。可命运似乎偏偏要捉弄这个刚性的汉子,不久,妻子也从乡供销社下岗。
    单位没有了,别的同事都搬到外面去谋生了,而王裕庆一家人还挤在破旧不堪的职工宿舍楼。由于交不起学费,王裕庆又执拗着不肯去借,正在读高中的儿子女儿只有辍学回家。这时家里已经是揭不开锅,不能再这样“坐以待毙”,王裕庆和妻子商量后,决定外出打工。可就是这出门的路费也难住了夫妻俩。妻子只好到菜地里摘了一些辣椒、茄子和黄瓜,到附近的锡矿菜市场上卖了200块钱,作为丈夫外出路费。凭着自己过硬的技术和多年的工作经验,王裕庆很快在南昌一家化工企业找到了工作,可三、五个月下来,收入微之甚微,王裕庆觉得根本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后还是卷起铺盖回了家。回家后,自然少不了妻子的一顿埋怨和数落。

攻坚克难搞科研

    在家里,王裕庆的脑子可没闲着,他冷静地给自己分析了一下:给别人打工,卖苦力,日子肯定还不如在下岗前,自己不甘心;投资办厂,做生意,那得需要一大笔钱,还有风险,这对自己来说不太现实;自己现在唯一可以拿得上台面的就是自己年轻时所学的化学专业,看来只有这点才智闯出一条生路了。说起在大学时学的化工专业,王裕庆总是特别自信,当年班上30多个同学大部分是高干子弟,唯独他是农民家庭出身,所以他学习特别卖力,第二个学年下来,他的成绩就冲到了前面,还发表了几篇颇具分量的科研论文。
    王裕庆想到安徽马鞍山有一个校友在当地一家矿山研究所工作,研究出一种专利型选矿药剂,就去找他寻求合作,可那项专利因为市场原因不能转化为生产力。王裕庆没有丧失信心,经过反反复复几个月的市场调查,发现环保行业有市场,特别是企业治污排污,因为当今治污排污成本高,很多中小型企业承担不起只能铤而走险,和环保部门玩“捉迷藏”。王裕庆兴奋得晚上睡不着觉,正好学的是环境保护专业,如果能研制出成本低廉而成效显著的治污化学药剂,那市场就大得不可想象了。
    说干就干,从此,王裕庆就把自己关在家里,一门心思地搞起科研来。他把当年在大学读的所有课本都翻了出来,一个字一个字地重新温习和研究,特别是自己在学校发表的创新成果。很多资料都是英文,时隔几十年,王裕庆不查字典,全能看懂,足以看出他的学术功底。科研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得有实验器材。这个王裕庆有办法。没有实验室,王裕庆就把家里阳台腾出来,买不起实验仪器,王裕庆就自己动手制作简易设备,像紫外线催化反应设备,就是用一根紫外光灯管和塑料瓶、泡沫塑料板组装而成。虽然简单,可效果一点不比专业设备差。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半年的反复实验,王裕庆终于研制出一种低投入高效能的治污排污化学配方。王裕庆激动得流下了热泪,这漫长的180个日日夜夜,除了吃喝拉撒,王裕庆几乎没有迈出房门一步,有一半的晚上都是干到通宵。

以点带面找市场

    科研成果有了,接下来是如何转化为生产力。要面向市场,得先有一个合法机构。王裕庆想,注册一个企业,资金量不够,看来只能注册一个民办科研机构。2005年,王裕庆创办了由他自己为独立法人的水处理剂应用研究所,专门从事工矿企业和城镇生活废水处理,注册资金3万元。科研所就设在王裕庆的家里,没有招牌,没有像样的办公设备,人员就王裕庆一个人,后来人手不够,老王就把在外打工的儿子叫了回来。别看这样一个酷似“皮包公司”的科研所,日后却风靡了国内好几个省。
    要占有市场,就必须扩大影响力。王裕庆又琢磨开了,自己又没钱做报刊电视广告,正好本地就有不少造纸企业 ,何不先做一家试试,做了榜样,用事实来宣传自己吧。几经周折,王裕庆找到了一家造纸企业,老王先提取废水样本,回家用自己的配方一实验,效果非常理想。心里有底了,王裕庆就和企业老板谈判,提出只要3万元治污经费,老板一听头摇得像拨浪鼓,真要这样,至少要少花40万治污费,怎么也不相信,这时环保局也来人阻挠泼冷水。王裕庆的“牛”脾气一下子上来了,他四处托朋友找亲戚借来了3万元,往企业老板桌子一丢,今天这个污我要治不了,这3万元我就不要了。企业老板见状,知道王裕庆不像开玩笑的,就将信将疑地和王裕庆签了合同。
    两个月后,王裕庆的排污结果经九江市环保局技术检测,各项指标都在达标排放范围内,王裕庆的第一宗业务旗开得胜。造纸厂的老板按合同给老王支付了费用后,还为他介绍武宁县的一家造纸厂,后来在德安县就业局的引见下,又到湖南省浏阳市接了几家苎麻企业业务,均告成功。为了让客户放心,王裕庆常常垫钱做方案,宁可亏自己,也要让客户满意。也正是因为“诚信”二字,他慢慢赢得了客户,也赢得了市场,事业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当地不少企业老板慕名找上家门,湖南、湖北、广东、四川、贵州等地的老板也纷纷打来电话邀请他上门。一时之间,老王的邀请函一张接一张,忙得不亦乐乎。目前,老王已经为全国各地30余家企业治理好了污水,父子俩做出的方案也达到了10余种。

回报社会心胸宽

    由于业务比较顺利,王裕庆家的日子也好过多了。一家人搬出了已成危房的职工宿舍,到县城买了一套崭新的三居室,妻子的腰椎病也可以进医院治了。可即使这样,王裕庆父子俩出差总也舍不得买张卧铺票,总是一坐十几个小时,在外面更是能省则省,穿粗衣,吃快餐,住旅馆。王裕庆有自己的想法,有点钱不能乱花,一是要扩大规模,二是要回报社会,不能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
    王裕庆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2005年,当他攒下创业第一桶金时,就一口气托在福建泉州打工的亲戚买回了1100个书包捐赠给乡村的贫困学生。随后两年里,他主动联系到德安县科技局,拿出4000元作为科技人员下农村普及农业科技的生活津贴,以此来鼓励他们安心工作,多出科研成果,为农民造福。去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的那一天,王裕庆恰巧出差到重庆,地震过后的两个小时,重庆广场街头沸腾,不少爱心人士踊跃捐款捐物,老王也按捺不住内心那份冲动,走向捐款箱捐出3000元。看到有献血车来了,他报名要求献血,可医生见他两鬓白发,说啥也不同意,老王只好失望地离去。今年4月份,一次偶然的机会,老王得知县社会福利院的老年公寓年久未修,他主动上门捐出2000元,让在场的孤寡老人感动不已。
    现在的王裕庆,精神饱满,衣食无忧。他曾感慨地说,当年下岗我也没有想会有今天的好日子,人都是逼出来的,只要你不放弃,幸运和成功的天平就会偏向你,没有苦就没有甜,这的确是人生的真谛。(九江日报 钱真真 特约记者 李诗彪)

阅读 204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