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的是,九江能在挣脱农业发展模式之后,正在开始加快工业增长的关键历史时期,主动跨越性地选择了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可谓明智卓识,抢先进位。
这一经济增长模式,与传统产业经济存在着本质性的区别。具体表现为,传统产业经济是一种损耗式经济,是以破坏生态平衡、大量消耗能源与资源、损害人体健康为特征的;生态经济则是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合理保护资源与能源、有益于人体健康为特征的经济,是一种平衡式经济。
九江地域码头文化,尤其是九江人精神层面的传统惯性和“势力”,将以多种方式或者在多个方面,成为建设生态经济的直接或者间接的障碍和桎梏,我们必须加以克服。
生态经济不应是旧瓶装新酒
生态经济建设,目标自然是经济的发展,但是,什么才是真正的“发展”?习惯的心理指向或者评价标准,还是“经济总量”,工农业“产值”等等。
在生态经济建设的背景下,可以肯定地说,一旦片面地将经济“产值”作为衡量发展的指数,将会严重地误导社会发展的走向,也会严重地破坏发展的全面性和协调性。这一习惯心理,导致的结局,将是新瓶装旧酒。
加大工矿企业的发展,不断提升经济总量,是长期以来共有心态,从面上看,这一心态似乎无可指责,然而,深入地看,它从根本上模糊甚至颠倒了生态经济“发展”的内涵。
因为,生态经济意义上的“发展”本质,是以发展促生态,以生态求发展,是生态的全面协调的进位,不是单纯的“经济”量的扩张,而是质的飞跃。
克服有今天没明天的码头心态
生态经济的终极目标,是可持续发展,但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最多最大的因素就是眼前利益。即时交易形成的码头文化,根深蒂固的心态之一,就是盯着脚尖走路,牢牢揪住眼前利益不松手。
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吃”字当头,“吃”在当下,自己吃饱,吃完拉倒。有人问,什么叫做渔民?答曰,打鱼的人!这个简明扼要的答案,已经暴露了这个“吃”的秘密:只是捕鱼打鱼,而不放鱼养鱼。这些年来,鄱阳湖生态的某些退化,只能是这样的“吃山”“吃水”的不二结果。我们身边的这座世界名山庐山,多年来,也是这样被山上山下的几家分头分片地吃着。
一些挨不上边的“山民”,便也抓耳挠腮地想办法,门前堆个售票点,便开始了“旅游经营”。好端端的一个举世无双的景区,就这样被过关斩将,层层扒皮。不“革命”这种“只有今天,没有明天”的码头心态,可持续发展,便是空话。
谁也当不成真正的“个体户”
从国家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建设规划的愿望上看,这里应当建设的是一个统筹一致的经济区域,而不是一个另立的“行政区划”,但是,由码头文化等等因素长期养就的“霸门槛”式的局部意识,经过新的发酵,可能演化为某种程度上的行政区划之间的不良竞争。
这一情形,就像九江某两县的某两村之间,为了争夺相关水域的鱼资源,而屡屡发生群体械斗。
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是好事,市场就是竞争。但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秩序下的竞争,不能离开合作,不能不顾统筹。尤其是生态经济建设,整个“生态”,是一个环环相扣、唇亡齿寒的有机整体,一损俱损,谁也当不成真正的“个体户”。依此,即便是坏了心事的果农,也别再指望我家桃树硕果累累,而他家桃树百病丛生了,因为同是桃树,他家桃树的疾病也会传染自家的。
但是,从客观上说,行政区域的划分,尤其是以此划分,作为干部工作业绩的“考核单位”,人为地分块,在“门前三包”,“各扫门前雪”的码头心态驱使下,对整个生态经济建设,可能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这是一个恢复草原植被的季节
生态经济,最重要的经济运行机制,便是生态,而所谓“生态”,归根结底是自然资源的有序利用和有效保护。
毫无疑问,在恰当的机制没有实际建立起来之前,自然资源是固有的,限量的,每一次的开发与利用,无疑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消耗,换句话说,每一次的开发,都是一次对资源保护的破坏。
解决这一矛盾的首要任务是,必须在两者之间建立恰当的健康的机制。这一机制的“恰当”和“健康”,在于它能满足以下条件,一是自然资源的持续稳定增长;二是保证资源能为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支持;三是最大限度上减少经济发展对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性。这样一来,在生态经济建设中,各种产业发展的次序,将会发生结构性的,甚至本质性的改变。
这一改变,如同对牧民来说,这不是一个扩大牛羊数量的季节,而是一个恢复草原植被的季节。那些可以马上带来较大经济效益然而耗能巨大的工矿企业,应当下马。相反,那些经济效益并不显著然而耗能少排放小,那些可能看似没有经济效益但能为改善环境恢复生态作出贡献的新型产业,应当优先发展。“发展次序”的这一变化,表面看,影响的只是经济指数,然而,可以预见的是,将更深刻地挑战和考验人们的精神和心态。码头文化长期积淀下来的短期意识和急功近利的心态,可能成为建立这一机制的最大精神障碍之一。
生态经济中,有一个重要的经济理念:自然和环境也是资本。
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比如说,城里头,环境好的商住楼,卖的价格自然要高。这个价格里,除了房价,还有环境的价格,这个高出的价格就是环境作为资本产生的。
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在心理上,在实践上,我们只是在直接消耗的层面上“使用”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而没有在如何保护好环境从而让环境产生更大的效益上做文章。
环境的深度利用,资源的深度开发,不是直接“消费”它,更不是肆意破坏它,而是通过进一步的保护和建设,让其为人们带来更多的“无形”资本和综合效益。这一理念,是积极投身生态经济建设火热生活的九江人,必须潜心学习、牢固树立并切实践行的。(撰文/沈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