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网群   

关于水利怎样为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服务的思考

媒体:江西省水利科学研究院   作者:李荣昉
专业号:鄱湖人家 2009/7/11 15:53:46
  正当全省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之际,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于在新起点上实现江西崛起的新跨越,提出了建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构想,各地、各行各业都制定了更高的目标,拿出了更加有力的措施积极响应。在这一关键时期,水利厅党委号召全省水利系统认真开展实践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面对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启动,要求我们必须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创新意识,努力把学习实践活动办好,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的新成效,促进全省水利事业的新发展。更提出了做好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前期工作,积极推进水利为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服务的号召,这些控制的开展,为我们谋求水利改革与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创造了良好条件,更有利于我们找准影响和制约水利发展的突出问题,有利于我们找准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有利于促进江西水利工作又好又快的发展。
水利怎样为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服务呢?我认为“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生态安全是基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标,作为一个水利工作者,除了为之鼓与呼,还应该积极围绕其主要任务做好水利工作,立足鄱阳湖流域的特点,建设鄱阳湖流域水生态安全保障体系,为“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1“环鄱阳湖经济生态区”建设的主要任务
按照“环鄱阳生态湖经济区”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定位要求,“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立足环鄱地区的资源优势,着力建设生态经济体系、自然资源保障体系、人居环境体系、生态文化体系和生态社会体系。
1.1  建设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
建设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应以循环经济为核心。要树立循环理念,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推动 “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传统模式,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所构成的循环经济模式转变。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现代服务业,大力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发展模式从先污染后治理型向生态亲和型转变,增长方式从高消耗、高污染型向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型转变,使生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形成具有江西特色的生态经济格局。实现经济产业生态化和生态经济产业化。
1.2  建设永续利用的自然资源保障体系
加强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综合利用水平,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障能力。
⑴加强法规建设,完善资源管理体制。
⑵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满足可持续发展需要。
⑶保护自然资源,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1.3  建设自然和谐的城乡人居环境体系
坚持从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有利于身心健康、资源节约、布局合理、自然和谐的生态城镇、生态社区、生态村镇,为所有居民提供方便、舒适、优美的工作、生活环境。
1.4   建设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体系
 生态文化是环境文明的载体之一,树立生态文化理念是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要文化基础。构建生态文化体系要培养善待生命、尊重自然的伦理观;树立生态环境是资源、生态环境是资本、生态环境是资产的价值观;确立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发展观。
鄱阳湖区域,自古就有重自然生态、重环境保护的人文传统。
通过实施三项行动计划:即实施生态文化教育行动计划、实施生态文化工程行动计划、实施绿色消费行动计划构筑生态环鄱阳湖试验区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
1.5  建设繁荣稳定的生态社会体系
建立繁荣稳定的生态社会体系是环鄱阳湖试验区建设的重要社会基础。构建生态社会体系要以建设环境灰好型社会、和谐社会为目的,应用自然生态循环规律、经济规律、社会发展规律来指导社会发展。
2 建设鄱阳湖流域水生态安全保障体系的设想
江西省委苏荣书记最近指出:“保护鄱阳湖的生态环境,使鄱阳湖永远成为‘一湖清水’,这是家宝总理的期待和嘱托,是我们必须承担起的重大责任和历史使命。……要把鄱阳湖保护治理和环鄱阳湖经济开发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造福子孙后代的重大任务抓紧抓好,把鄱阳湖保护开发推向新的阶段”。吴新雄省长最近指出:环鄱阳湖经济生态试验区建设要根据生态文明、经济文明高度统一这个要点开展工作。为此,加快实施鄱阳湖开发保护工作,建设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鄱阳湖区域是江西省“环鄱阳湖城市群”计划和“环鄱阳湖经济生态试验区”规划的所在地域,政治、经济地位十分重要。因此,“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既是发展江西经济、湖区人们脱贫致富的需要,也是生态建省,保持鄱阳湖一湖清水的需要,更是防汛抗旱、血防和水利综合治理的需要。
江西水利厅党委提出的做好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前期研究工作,就完美地回应了水利怎样为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服务这个问题。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不但解决了湖区水土资源的利用问题,也为“环鄱阳湖城市群”建设提供了供水、水运交通、生态环境等支撑条件,也为江西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保障。综上所述,无论是从江西省经济发展的要求,还是从完善长江工程体系的角度,建设鄱阳湖生态水利工枢纽程都是十分必要的,是解决江西省生态立省发展经济的根本举措。
我们江西水利系统为了更好地为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服务,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为主体,江西省五大河流域管理为纲,建立鄱阳湖流域水生态安全保障体系,解决好鄱阳湖流域的水问题,以支撑江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为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服务。
建立鄱阳湖流域水生态安全保障体系,简要地说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按照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的要求。建立坚固安全的防洪安全保障体系、稳定可靠的城乡水安全体系、完善有效的水环境保护体系和科学高效的工程管理体系,使水资源管理达到供需协调、持续利用,推进鄱阳湖流域综合管理。
2.1  建立坚固安全的防洪安全保障体系
洪水泛滥是自然灾害,防洪减灾不能仅通过修筑或加高堤防、建设水库等工程措施来解决全部问题,还要调整防洪减灾思路、处理好工程防洪与非工程防洪的关系。在各主要江河因地制宜建设各具特色的防洪工程体系的同时,还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社会防洪安全保障体系。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1.1 防洪安全保障工程建设
江西省的河流94%汇入鄱阳湖水系,流域面积15.6 km2,防洪任务艰巨,江西省的防洪,必须贯彻“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和坚持“蓄泄兼顾、以泄为主”的方针。要解决赣、抚、信、饶、修五河干流及主要支流流域内的城镇及农田的防洪问题,主要措施应以中上游兴建防洪蓄水工程拦蓄洪水,配合中下游堤防的堤库结合的防洪体系。解决鄱阳湖流域及环鄱阳湖区的防洪问题,目前则以建设圩堤为主,配合分蓄洪区建设。要彻底解决鄱阳湖区的防洪问题,则必须对鄱阳湖进行人工控制,建设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
2.1.1.1  防洪水库及堤防
98洪水后,党中央、国务院特别重视水利工程建设,近十年来江西的重点堤防工程体系已基本建成,达到规定的标准,能有效地防御常遇洪水;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也全面展开,水利工程取得较大的发展。但五河干流尚缺乏骨干性大型防洪枢纽工程,尚未形成较完善防洪工程体系,要实现“以泄为主、蓄泄兼施、堤库结合”的战略目标,必须加速五大河中上游的防洪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
2.1.1.2 分蓄洪区建设
江西省现有分蓄洪区有依据长江中下游防洪总体规划要求而兴建的鄱阳湖区的康山、珠湖、黄湖、方洲斜塘等四座分蓄洪区,共有蓄洪面积537.7 km2,有效容积26.24亿m3,当长江遭遇1954年型洪水时,该四座分蓄洪区蓄纳鄱阳湖区承担的分蓄25亿m3超额洪水任务,以确保长江中下游地区防洪安全。除对现有的分蓄洪区还要加强内部安全建设外,还要结合生态保护增建新的分蓄洪区以解决生态安全危机。如:鄱阳湖枫林山、长山分蓄洪区建设等。
2.1.1.3  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建设
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是通过人工控制洪水,按拦、排、蓄三种方式运用,使外江、内湖水位均不超过限制水位,达到防洪目标的工程措施。它不仅具有防洪作用,而且还具有发电、航运等其它综合利用效益,可以充分发挥鄱阳湖的优质水资源对长江中下游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它不仅对鄱阳湖区有巨大的防洪效益,而且可以有效的降低湖口附近长江干流洪水位,对长江干流堤防的防洪安全作出更大的贡献,还可以通过节律性的调度运用以解决鄱阳湖区诸多生态安全问题,如有关部门提出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可能对水生动植物的多样性、湿地的多样性尤其是候鸟的栖息和觅食等产生影响。加之采取生态防护区工程措施,控制防护区水位,则既可避免生态水利枢纽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还可从根本上解决由于现状枯水位的下降而造成的湿地萎缩、候鸟减少等生态问题。
2.1.2  非工程措施  
针对我省防洪减灾的严峻形势,特别是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加速,洪水灾害的风险越来越大,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防汛抗洪长期性和艰巨性的战略思想,坚持以防为主、防抗结合的防洪减灾方针,以全局的观念、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思路,从生态与环保、建设与发展、防洪与兴利等方面着手,做好防洪整体规划和安排,搞好综合管理和治理。
建立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强化防洪责任管理;
建立水旱灾害综合风险预案体系;
建立完善科学的防汛抗旱决策指挥系统;
加强河道管理,河道采沙控制及河流清障等。
2.2  建立稳定可靠的城乡供水体系
江西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约为1500亿m3,居全国第7位,人均水资源量约3500 m3,在目前看来,较为丰富,但由于其时空分布不均,仍然存在水资源评价供需的矛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供需平衡的矛盾将加剧,只有通过增加修建蓄水工程来解决水资源供需的矛盾。在修建防洪蓄水工程时要充分考虑其综合利用效能。还要加速建立稳定的城乡水资源供给系统,基本解决全省缺水城市的水源点建设和农村人畜安全饮水工程建设任务,水质应达到国家规定的饮用水标准,保证城乡居民的供水。对水资源实施统一管理,加快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协调好工业、农业、生活用水的关系,进行优化配置,使全省形成一个可靠稳定的水资源保障体系。及早对鄱阳湖水资源承载能力、水环境承载能力、湖泊水流泥沙运行规律、洪涝灾害预防调度、水土资源利用优化方案等的研究,积极探索、努力破解,弄清鄱阳湖的现状和发展的优势与潜力,发挥鄱阳湖流域水资源的优势,为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服务。
2.3  建立完善有效的水环境保护体系
水环境保护的重点在于对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建立水环境保护体系,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水资源,特别是保护鄱阳湖流域的生态环境,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保障与支撑作用,我省主要江河的水体水质是好的相比较好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的增加以及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在用水量增加的同时.水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和保护,以使水资源逐步好转,保证有限的水资源永续使用。
流域是水生态保护与管理的基本单元,不仅是完整的自然地理单元,也是独特的经济与人文地理单元,水资源的不可分割性以及流域生态、经济、文化的相互依存,决定了流域生态保护与恢复应以流域为基本单元。
维持良好的水生态状况作为流域综合管理的目标。流域综合管理应把维持和重建生态系统的自然生态过程作为目标之一。
在流域综合规划的修编过程中,应以流域综合管理的思想为指导,贯彻“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将维持优良的水生态作为重要目标之一,一方面,突出强调流域的环境质量控制,在规划事项中增加湿地保护、珍稀水生生物保护和重点自然俣护区建设等内容;另一方面结合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根据水生态的要求,对主要河流与河段划定禁止开发区,对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地、渔业水域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密集分布区、天然湿地与河区等进行有效保护。
水工程实施生态调度,改善水生态状况
水工程调度对改善水生态状况具有决定作用。长期以来,水资源管理和水工程服务的主要目标是防洪、灌溉和发电,其中防洪是最优先的目标。今后应将水
态健康与确保环境流量作为水工程调度的重要目标,并对水工程实行生态调度,减轻水工程对水生态的负面影响。
将水生态修复工程纳入国家生态建设工程计划是遏制我国水生态退化趋势的关键措施,对建立人水和谐至关重要。
完善水生态保护与恢复的机制和政策保障。目前水生态保护的重点就是要在已有的法律框架下,通过完善规划和监管等措施来加强水生态保护与恢复工作。
加强水土保持。坚持“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以小流域为单元,加快水土流失治理的步伐。在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建设技术方面,开展不同类型地区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的研究及生态脆弱地区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的综合研究。
建立健全水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尽快完成《江西省水资源保护规划》,实行排污总量控制,划分水功能区,重点保护饮水水源,对主要城市附近的江河水域、重要河流、湖泊和重点水利工程进行综合治理。逐步建立水环境实时监控系统,实现水环境管理的自动化。开展水污染分析及对策研究,开展不同类型水域的水体纳污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的研究。以确定水环境的容量。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深入研究河道泥沙与区域环境演变规律及河湖关系的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各种类型的河道整治工程的规划设计原则和方法。
建立保护水资源、恢复生态环境的经济补偿机制度,谁污染谁治理。
加强水环境的监测工作。建立水环境数据库。对供水水源地、供水工程、排污口建立自动监测系统。
加强城市水环境保护,制定城市水源保护专项规划。制定水源保护区;完善城市下水道管网,实行清污分流制,建设城市(镇)污水处理厂;建立城市水质监控网点。
结合新农村建设, 研究农村水环境保护和治理。
2.4   建立科学高效的工程管理体系
主要进行加强法制法规和技术规程规范及管理制度建设,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加强管理设施现代化建设。利用新技术建设以3S技术为基础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水利现代化。
同时要加强水利现代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学习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形成科学高效的水工程管理体系。
3 积极推进“模型鄱阳湖”研究基地的建设为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服务
江西省水科院作为江西水利系统科研单位,应积极推进“模型鄱阳湖”研究基地的建设,为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前期研究做好技术支撑。通过“模型鄱阳湖”研究基地建设,打造一流的研究基地,建设开放的鄱阳湖研究平台,“模型鄱阳湖”研究就是把鄱阳湖搬进实验室。也就是基于相似理论,依据混合模拟技术,采用几何正态或变态模拟方法建立鄱阳湖实体模型(物理模型)。利用实体模型模拟试验的手段对鄱阳湖流域自然现象进行复演、预算,探求鄱阳湖流域的自然规律,为鄱阳湖流域保护开发方案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实现人水和谐。
阅读 224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