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网群   

当“原生态”变成一道靓菜

媒体:江西日报   作者:陈米欧
专业号:鄱湖人家 2011/3/5 8:41:27

  当杨丽萍舞动着“云南印象”的时候,人们会惊讶西南少数民族舞蹈那别样的原始美。当2006年央视电视歌手大赛第一次将“原生态”唱法与民族、美声、通俗唱法并列成比赛类别时,“原生态”这个词汇,已然流行到了学术化的层面。而当今年央视春晚的旭日阳刚组合扯着失了些音准的嗓门唱《春天里》的时候,人们似乎又见证了一个未来商演市场明星的诞生。有媒体报道,他们的出场费已由几千元涨到3万至5万元。

  当“原生态”变成一道大众喜爱的靓菜,这说明了什么?

  一方面说明社会需要美的新样式,另一方面也恰恰反衬文艺作品中的原创性不足,一些编剧、导演及艺术家们在贴近现实和生活等方面的努力中,时常力有不逮。拿春晚这种级别的文艺作品展示大舞台来看,也不过如此。以春晚常客兼“台柱”赵本山为例,与其早年小品中浓郁的生活气息相比,如今作品的“亮点”时常建立在为媒体屡屡诟病的“低俗笑料”之上。“年年上,年年往外掏东西都快空了。”宋丹丹今年在微博上替老搭档感慨的话,也可作为注脚。说明赵氏创作团队,没能再次在小品中成功诠释“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他们的创作能力在下降。

  不仅春晚小品如此,影视文学创作也有类似现象。中宣部文艺局的梁鸿鹰于2010年在京召开的一次影视文学高端论坛上评说道:“我们当前的影视文学创作,缺乏宽阔的视野,这跟我们中国作家、艺术家生活状态有关系,在家坐沙发,出门坐车,因此写出来的东西接触面比较窄。要么是农村的故事,要么是小知识分子谈恋爱的故事,写来写去都是这些。我们缺乏工业、教育、体育、科技这些题材。”

  “原生态”菜式热销,不仅仅可以窥见原创性不足,还能引人作进一步的思考。商业社会中,文化产品的过度策划、包装,有时已到了令消费者厌倦和排斥的地步,这同样需要警惕。前几年大导演们的《满城尽带黄金甲》、《无极》等,虽有极豪华的演员阵容和极强大的宣传造势,然而,由于影片题材距离现实生活很远,尤其是离观众的心灵很远,电影甫出,在直言不讳的网络论坛中就被“恶搞”,可谓饱受批评。这些是过度包装的典型案例。等而下之,娱乐圈一些无聊策划事件轮番上演,芙蓉姐姐、“兽兽门”等,纯属庸俗不堪,污染了视听,败坏了胃口,不堪多论。

  原创性不足,文化产品的过度包装,由此,那些未经商业“染指”,未经专家雕琢,从底层来、从现实中来、从活生生的民俗文化中走来的“原生态”,总能以其“清水出芙蓉”的品质,扣动着人们的心灵。仿佛幸福来敲门,人们也以喜出望外的心情,享受“原生态”音乐、“原生态”舞蹈、“原生态”民俗文化等带来的美妙。“原生态”这道菜成为畅销菜式,自然顺理成章。

  不过,事物的发展总是存在两面性。“原生态”被当作靓菜端上来之后,接下来也会出现消极的现象。值得注意的是,在商业诉求下,“原生态”在被灌注到文化产品的过程中,将会被包装、被利用、被改写,观众看到的,将可能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态”。以“原生态”唱法脱颖而出的歌手阿宝曾写文章强调过一个类似的观点:“能够登上舞台的都具备相当的艺术水平,舞台上没有真正的‘原生态’歌手。”这从侧面说明,通过传播媒介进入大众视野后的“原生态”,已被修正或“改款”。所谓“原生态”歌手旭日阳刚,其演唱方式与职业摇滚乐手相比还显得很业余,人们那么快被打动,并不是他们表演本身有什么从未发现的“原生态”,而是他们作为农民工在底层拼搏的生存状态,是如假包换的“原生态”。在这里,“原生态”的概念已超出艺术领域,已经被妙用。

  总之,在注意力经济时代,文化产品和文化本身并不全是一回事。“原生态”这道靓菜,也会有慢慢变味、滑下噱头的可能。作为大众而言,保持一份发现“原生态”美的心情和追求,也就足够了。写本文时,恰好浏览到作家丛维熙在一家报纸副刊上发表的一篇散文,文中描写他在人烟稀少的兴安岭森林里,苦苦寻找“野渡无人舟自横”画面的过程,非常有趣。所以,路边的野花,从来都值得欣赏。山上的野花,本来也是为大众而绽放的。

  

阅读 224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