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网群   

糍粑文化:江西湖口有个爱做粑的吴春花

媒体:中国广播网   作者:内详
专业号:鄱湖人家 2011/11/2 7:41:18

  中广网湖口11月1日消息(记者胡啸 范存宝 通讯员殷美生)江西湖口农村有着悠久的粑俗历史,在逢年过节、生养寿庆、订婚成亲、参神拜佛、建房上梁等习俗中,各种各样“粑”必不可少。

  据说,在做粑之前的淘米是很有讲究的,至少是要淘三次,除了次数上有讲究之外,他们选取的洗米的地点也很特别。大家看,他们选在了这样一个池塘,在城市里用多了自来水的朋友看到这样的情形是不是别有一番韵味呢?很有一番古色古香的味道吧。工序是上甑,蒸熟,现在是加盖,把它压紧。最重要的是打粑,先插后搅。最多的时候4个人,最少要2个人,轮流换班用粑棍先插后搅。

  糍粑的吃法是非常多的,可以趁它冒着热气的时候,随意切一小块粘着冰糖和芝麻来吃,然后配些小菜,或者也可以等它冷却之后,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或者煎或者煮或者油炸,都随便您了。因地处鄱阳湖入长江之口而得名的湖口县,它始建于南唐,素有 “江湖锁钥,三省通衢”之称,是“江西水上北大门”。悠久的人文历史和便利的地理位置孕育了丰富的民俗文化。湖口县有多项文化内容被列入国家、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列。

  粑,是赣北一带的习惯称谓,它们都是用大米、糯米为主要原料,再酌情配以各种杂粮、豆类加工制作而成的大众粮食制品。湖口的米粑,有麻糍粑、柳米粑、糯米粑、炒米粑、重阳粑、印儿粑……这些都是湖口地区千百年来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湖口民间粑俗文化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五千年历史。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湖口人就开始用陶臼制作糍粑。湖口粑食品种繁多,主要有麻糍粑、糯米粑、高粱粑、荞麦粑、豆渣粑、芥莱粑、粟米粑等二三十个品种。湖口人喜欢吃粑做粑,今年已经66岁的吴春花是湖口县粑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吴春花学习做粑的第一任老师就是自己的母亲,吴春花介绍说,自己的母亲十分能干,家里家外做事样样在行。

  吴春花心灵手巧,经过几年的学习,做粑对她而言已经是轻车熟路。多年以后,吴春花结婚出嫁,然而,刚到婆家的吴春花却故意隐瞒了自己做粑的本事。

  吴春花的丈夫兄弟六个,是个大户人家,以前逢年过节做粑都是请外人帮忙。现在吴春花来了,而且手艺确实不错,以后全家做粑的任务自然而然地就交给了她。

  湖口粑俗,是鄱阳湖畔的米粑文化与民间风俗相结合,具有民间地方特色的一种习俗。凡逢年过节,生养寿庆,定婚成亲,做屋上梁等,乡民们无不做粑,以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和祝福,多年以前,吴春花的儿子准备婚事,全家人欢天喜地忙着张罗,当然做粑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湖口人对粑的感情很深,做粑的时候习惯招集周边的乡邻、亲戚帮忙,而帮忙的人自己也认为这是一种荣誉。

  粑俗文化已经深入湖口每个人的心中。付垅乡是湖口县的米粑之乡,记住粑俗,就是记住湖口民俗文化的根,专家认为保护传承湖口粑俗就是保护湖口的传统文化。

  粑俗在湖口农村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农村饮食文化中占重要席位,粑的各种造型、精巧的手工技艺、参与到民间的各种文化

  习俗当中,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喜欢做粑的人越来越少了。

  做粑其实是一件辛苦活,工序繁多,需要多人帮忙,如今农村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大多没有时间和精力学习做粑。

  在新时代的今天,如何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让流传了几千年的粑俗文化后继有人,代代相传呢?因此,湖口县把粑俗文化传承下来就是让湖口粑代代相传。

阅读 495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