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六省一市水利年会与会感想
华东六省一市水利学会第二十一次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10月17—18日在江苏省无锡市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水生态修复的理论与实践”。
笔者以《鄱阳湖生态系统中的主要问题与调控对策》论文作者身份,参加了这次会议,并在会上宣读了上述论文。
这是一次由华东六省一市七个省级水利学会协作举办的学术研讨会,每年一次,由六省一市轮流承办,第十九次研讨会曾于2006年10月在我省鹰潭市召开。这次无锡会议虽然规模不大,时间不长,但很有特色,非常成功,意义非凡。会议除安排典型论文宣读交流外,还邀请河海大学崔广柏老教授作题为《新时期水利发展的战略思考》的学术报告,崔先生以近十几年来在沪苏浙从事水利规划的实践体会为依据,提出水资源研究与管理的领域,不仅要扩展到水生态,还应拓展到水景观与水文化;解决水资源问题,应采用“政府为主导,水利为主体,多部门参与”的模式,坚持生态工程与水利工程相结合的治水新理念。崔先生的水资源观非常先进、新颖,且富有前瞻性,包含水量、水能、水质、水生物、水景观、水文化的多要素水资源,是我国乃至世界水资源内涵的必然发展趋势。
这次会议还有两项与主题密切结合的重要活动,一是水生态环境整治技术推介会,北京华特科技有限公司等20家环保企业展出了各自的环保技术与产品,云南德林海生物科技公司等8家单位的专家登台推介他们的环保技术或产品,展览与推广的主要为蓝藻处置与生态清淤技术或产品(工具或装备)。二是参观太湖蓝藻分离站、渤公岛生态公园和梅梁湖泵站枢纽工程,其中太湖蓝藻分离站是无锡市实施蓝藻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综合利用的重要示范工程,日处理能力达1000吨藻浆,经水藻快速分离和藻浆脱水得到的藻渣,用以制造有机肥料;渤公岛生态公园以治水先贤张渤命名,是一座集调水、自然、生态、人文为一体的生态岛屿,是一处独具特色的水利景观;梅梁湖泵站枢纽工程的主要功能是改善梅梁湖与五里湖的水环境,改良无锡市城区河网水质,兼顾无锡市城区防洪除涝,属无锡市蠡湖风景区十大景点之一。
上述两项活动都是针对太湖水生态环境整治开展的,近几年来太湖蓝藻泛滥,直接危害沿湖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和生产用水安全,成为震惊世界的是水生态灾害。围绕太湖水生态环境治理,国家和沿太各省、市、县政府及全国各地相关企业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每年投入人员超过1万,资金超过百亿)进行艰难的探索性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直到今天仍停留在治标阶段,依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太湖蓝藻泛滥成灾问题,表明大型湖泊一旦严重污染,治理难度极大,恢复时间漫长,经济社会危害长久。
参与这次会议,笔者最大的感受是应珍惜鄱阳湖一湖清水,让鄱阳湖良好的水质滋润永远,绝不能将鄱阳湖变成第n个太湖!
目前(2007年)太湖水质基本属Ⅴ类与劣于Ⅴ类为主,局部Ⅳ类,达到Ⅲ类水的区域很少、时间很短,尤其是富营养化指数在80以上,已达到重富营养程度,局部水域(东北部梅梁湖与五里湖)富营养化指数超过90,为极富营养程度,是导致蓝藻爆发,酿成饮用水危机的主要原因。当前鄱阳湖水质较好,2007年9月Ⅲ类水占60%,Ⅳ类水占30%,Ⅳ类以下水只占10%,富营养化指数为50;2008年9月Ⅲ类水占83%,Ⅳ类水占11%,Ⅳ类以下水只占6%,富营养化指数为40,水质明显好于2007年同期,主要是江西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鄱阳湖流域水污染治理,省政府出台多项“五河一湖”水污染防治措施,关停部分废水超标或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主要入湖污染物总量得到较好控制的结果。表明防止湖泊严重污染的关键在于党政领导真正重视,治理措施真正得到落实。
鄱阳湖目前的水生态问题只是水生态退化,远不及太湖水生态灾害之程度,但太湖水体严重污染、水生态严重失衡、蓝藻泛滥成灾是前车之鉴。珍惜鄱阳湖一湖清水,就是要避免鄱阳湖重蹈覆辙,永不步太湖之后尘。从太湖东北部梅梁湖与五里湖水环境整治情况看,以生态工程修复与水利工程调控相结合的水生态环境重建模式,可有效地改善水生态环境,提高水环境质量。在鄱阳湖退化生态系统修复中也可引用上述模式,利用农业、渔业、湿地生态工程修复与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调控相结合的措施,通过对鄱阳湖退化生态系统的中度干扰,使鄱阳湖水生态逐渐改善、水环境逐步改良,鄱阳湖生态系统重新步入健康、平衡状态。只要减排措施得力,再辅以一定的生态修复与水利调控措施,保持鄱阳湖一湖清水的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且其难度不大,投入不巨,并可发挥长久功效。
鄱阳湖象一只挺立的白鹤巍然地屹立在江西北端,珍惜鄱阳湖一湖清水,既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需要,也是全省人民的愿望与责任,4300万赣鄱儿女理应齐心协力,为永保鄱阳湖一湖清水努力奋斗。
(鄱阳湖水文局:闵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