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昌历史名人研究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都昌政协发起爱国名相江万里研究,先后出版《江万里研究》等文集,又陆续对都昌籍历史名人———南宋抗金名将刘锜、明代忠烈兵部侍郎余应桂、辽东巡按余濂、晋代名臣陶侃进行研究,并分别出版专集。今年又推出《朱熹、白鹿洞书院与都昌》。都昌历史名人研究不断深入,成果迭出,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在社会上获得各界人士的好评。
都昌历史名人特征明显:
或以业绩辉煌泽披一方。都昌被称为名人的历史人物,都有一定的官职,在地方有县令、州守,在朝廷有侍郎、尚书、太尉、大将军、宰相等,他们一般都能忠于职守,勤于吏职,尽力做出一些业绩,造福一方人民。如江万里任地方州守期间,以创办书院、培养人才为己任,知吉州亲手创办白鹭洲书院。白鹭州书院享誉为江西三大书院之一,从文天祥中状元开始,历宋、元、明、清,吉州籍士子有17人考中进士科状元,有2728人考中进士,为全国所仅有。
或以武功显赫彪炳史册。西晋王朝治国无方,酿成八王之乱。陶侃生逢乱世,戎马一生,功勋卓著,先后平定了张昌判乱、陈敏叛乱、杜弢叛乱、王敦叛乱、杜弘叛乱,最重要的是平定苏峻叛乱,使东晋转危为安。陶侃不仅武功显赫,文治也不逊色,史称:“临机善断,事无大小,莫不明察,因此兵民不取相欺。自南陵至白帝城,道不拾遗。”
另一位以军功著称的是祖籍都昌的南宋抗金将领刘锜。他以不足二万的兵力,打败金兀术率领的十万大军,取得顺昌大捷。刘锜作为抗金名将同岳飞、韩世忠齐名。
明末兵部侍郎余应桂嫉恶如仇,对权奸首辅周延儒曾七上弹劾之疏。入狱后继续纠劾,直至周延儒罢官。明朝灭亡,余应桂家居都昌,于是起兵都昌抗清复明,兵败被俘,不屈而死。
或以洁身自好清廉遗风。江万里一生谨身如玉,清廉为政,留下清名。陶侃为官一生清廉,对所有军需物资全部登记造册,亲自上锁,然后登舟离任。余应桂先后在福建龙岩、海澄为县令,生活俭朴,他的大部分俸银在龙岩用于建砥中楼,在海澄用于建防海盗的铳城。龙岩人民立生祠,树“余候遗爱碑”,海澄人民将铳城遗址取名“余公街”,以示永久的怀念。
或以理学著述光泽儒林。都昌有被称为“朱门四友”的朱子高足,他们受到朱熹的教育和栽培,同朱子长期交往,深明朱子理学精髓,各有著述传世。朱熹挚友黄灏著有《西坡集》;彭蠡著有《皇极辨》,其子彭方有《经华续业》;曹彦约有《经幄管见》、《昌谷集》;冯椅有《太极图》、《尚书辑说》、《孔子弟子传》、《论语辑说》等等。
特别是元代教育家、朱熹四传弟子陈澔,创办并讲学于经归书院,他编注的《礼记集说》,明代以后成为钦点全国科举考试蓝本。这些著述有的辑入《四库全书》或《永乐大典》,为中国儒林文化添光溢彩。香港大学中文学院马楚坚博士经过考证认为,都昌黄灏、彭蠡、冯椅、曹彦约、江万里、陈澔等对儒文化的卓越贡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客观上存在一个朱熹理学“都昌学派”。
都昌历史人文文化资源极为丰富:中国三大贤母(孟母、陶母、岳母),陶母在都昌;中国二十四孝,陶侃得益母教成名,成为二十四孝子之一;中国南宋十大抗金名将,与岳、韩齐名的刘锜,祖籍在都昌;中国注述五经四书的学者,有一位是都昌人,他就是《礼记集说》作者陈澔;江西三大书院中,白鹭州书院是都昌人江万里创办。都昌历史名人研究,方兴未艾,任重道远,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将再现都昌历史文化之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