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4月下旬至5月初,往往一场春雨过后,一群体型略小、顶冠蓝灰、有黑色“眼罩”和鲜黄色喉部的独特鸟类便会神奇地出现在江西东北部婺源县的林间枝头筑巢孕育后代。到7月底或8月初,它们又相互召唤着,渐渐聚集在一起,带着长大的幼鸟飞向远方。它们究竟从哪里来,又去向何方,至今仍然是一个谜。
▲黄喉噪鹛非常喜欢洗澡,除暴风雨天气外,它们每天都会到河边流动的浅水里戏水、梳理羽毛。
江西好山好水
吸引濒危鸟类
近年来,一些被野生动植物专家认为消失了多年的珍稀动植物频频现身我省,这里的好山好水俨然成了它们的生存天堂。据统计,从1996年至今,江西增加了61种鸟种,其中包括许多国际受胁鸟种。
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众多鸟种青睐于江西良好的生态环境。据省林业厅鸟类专家俞长好介绍,森林是诸多鸟类的生存栖息之所,江西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位列全国第二,北有国际重要湿地鄱阳湖,为数量庞大的湿地鸟类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东北有森林资源丰富的武夷山、婺源等地;加上全省水热条件丰沛、地质历史古老、地理环境复杂,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鸟类提供了优越的栖息、觅食和繁殖场所。
同时,江西省丰富的植物物种也是吸引鸟儿的主要原因。据林业部门调查,全省有高等植物5117种,占全国总数的17%,为鸟类提供了广阔的觅食空间。
一度被认为灭绝的珍稀鸟类
惊现于婺源
在这61种新增鸟种中,有一种不得不提,因为它们曾轰动全世界,那便是在婺源发现的、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的黄喉噪鹛。
据了解,国际自然联盟将地球上受威胁物种分为四个等级:极度濒危、濒危、易危和近危。国际自然联盟公布的数据显示,地球上的鸟类有190余种被列入了极度濒危级别,黄喉噪鹛便名列其中。目前仅存200余只的黄喉噪鹛无疑是中国乃至整个亚洲最稀有的鸟类之一。
人类对于黄喉噪鹛的认识可谓历经坎坷。1874年,科学家在印度阿萨姆邦与缅甸西部交界处发现了它,并命此名。这之后近半个世纪,有人在江西婺源采集到了这种鸟类的两个标本。之后的近百年内,再也没有关于黄喉噪鹛的记载,因此,它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
直到2000年5月24日,婺源县林业局高级工程师郑磐基和洪元华一行在婺源再次捕捉到了黄喉噪鹛的身影,这种稀有鸟重回人们视野。据调查显示,全球仅存的200余只黄喉噪鹛全部集中在江西婺源繁殖后代。
黄喉噪鹛有特殊爱好
喜欢择水栖息
这种小巧的鸟类为何偏爱婺源?这是一方怎样的山水,能够成为这稀世之鸟的唯一繁殖地呢?这得从它们的栖息习性说起。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专家何芬奇、张荫荪两位鸟类专家对此有过深入研究。他们调查得出,黄喉噪鹛喜爱生活在丘陵地带小型阔叶林内,或高度仅3米的浓密阴暗的次生林内,又或隐匿于亚热带常绿林和浓密灌木丛中。同时,它们有一个特别的爱好,非常喜欢洗澡,每天10时和16时左右,除暴风雨天气外,它们总会到河边流动的浅水里戏水,沾一下清水,扇动几下翅膀,对漂亮的羽毛进行梳理和清洗。
郑磐基认为,这一特殊的爱好使得黄喉噪鹛对栖息地的选择有着特定的要求。记者了解到,2000年5月24日,两位工程师是在位于婺源县腹地的一个自然保护区内发现黄喉噪鹛的。这个自然保护区依山傍水、临近村落内有不少高大的古树,如枫香、樟树、小叶栎、枫杨等。随后又在当地另一片临近河边的古树林内发现了它们的身影。
据洪元华介绍,黄喉噪鹛在婺源主要有4个繁殖点,均选择了近河流的村落风水林,因此可以认为,黄喉噪鹛的繁殖依赖于村落风水林。与同属的其他噪鹛喜欢在灌木丛中筑巢不一样,黄喉噪鹛喜欢在常绿、落叶阔叶林的树冠层集群筑巢,偏向选择樟树、枫香、枫杨、苦槠等的枝梢。
筑巢和夜宿
两地环境截然不同
何芬奇告诉记者,不仅筑巢场所与众不同,这种神秘的鸟类对觅食和夜宿的场所也非常讲究。繁殖期的黄喉噪鹛喜欢集群在村落风水林的阔叶树冠层、树干、林下或林缘灌木丛、草丛、茶园、河岸灌木丛以及房前屋后的菜地觅食。
在繁殖期,除担负孵卵育雏任务的黄喉噪鹛外,其余的均集群至距离巢址100~950米外的固定地夜宿。它们选择巢区附近的山坡地且覆盖率达95%以上的常绿阔叶林幼林为主夜宿地,有时也会就近选择植被覆盖率高的河滩灌木丛夜宿。傍晚时分,它们集群飞到夜宿地,分散在天然次生林或灌木丛间过夜,清晨又集群飞离夜宿地。
夜宿地与巢区的分离,是黄喉噪鹛在村落天然阔叶林长期生存的生态适应。
繁衍栖息
离不开天然常绿阔叶林
高大的树林、茂密的灌木丛、较低的山坡丘陵、临近河流和村庄……这些特殊的要求决定了黄喉噪鹛栖息地的难寻。但婺源县的生态环境几乎可以说是为它们量身定做的。
从大的方面说,婺源县地处赣浙皖三省交界处,为黄山余脉,地貌以中低山、丘陵为主。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属典型的中亚热带东南季风气候。县境具备各种鸟类生长的生态环境,栖息了250余种鸟类,占全省现有鸟类的50%以上。
记者了解到,自1993年开始,婺源县政府陆续将因传统习俗保留下来的以天然阔叶林为主的龙山林、水口林等村落风水林划建为自然保护小区,至今已有近200处。这些村落风水林呈网状分布,拥有木本植物578种,其中樟树、枫杨等广泛分布,属典型天然常绿阔叶林生境。
婺源县境内典型的、一定面积的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林内物种多样,加上村落风水林边缘效应,有灌木丛、茶园、菜园等场所,为黄喉噪鹛提供了食物来源。
树林河流紧密分布
满足其特殊要求
婺源是乐安河的源头区域,也是乐安河流域自然生态保留最好的区域,境内河网密布,河流两岸常伴有村落和风水林。
在全县四个繁殖地中,月亮湾自然保护小区集中分布了60余只黄喉噪鹛,这也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一个黄喉噪鹛野生种群。
月亮湾自然保护小区主体部分是乐安河长期冲积形成的形状极似弯月的洲滩,因而得名“月亮湾”。该保护小区与村庄相邻,由林地、灌木丛、茶园、农田、菜地、河流等地类组成。其中紧靠村庄的河岸树林以高大的古樟、槐树和毛竹、杉木等多树种混交组成,郁闭度达95%,是黄喉噪鹛最为喜爱的筑巢繁殖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