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鄱陽縣白沙洲鄉四面環水的內青村,隻見這裡綠樹掩映,碧水環繞,恍若仙境。置身其中悄然間就能遠離塵囂、洗盡煩惱,讓人實實在在地感受到生態漁村的魅力。
從2008年起,鄱陽為了從源頭上保護好鄱陽湖“一湖清水”,策應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將“保護性開發”理念融入水鄉特色,對沿鄱陽湖2公裡以內300個自然村,進行“生態漁村”建設。經過5年的實踐與探索,宛如玉帶般在鄉間綠野中穿行的旅游公路,將繽紛點綴於鄱湖之濱的250個生態漁村串成純靜美麗的珠鏈。
保護發展:構筑一個美麗夢想
鄱陽縣得天獨厚,坐擁鄱陽湖約四分之一的湖面。全縣農村人口128萬,85%臨湖而居,沿湖2公裡內就有309個漁村。
2008年3月,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重大戰略構想,給濱湖地區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鄱陽人為之振奮,積極策應,醞釀出一個嶄新的命題:建設“生態漁村”!下猛藥治沉?,在筑牢“一湖清水”的首道防護網的同時,發展漁村經濟。
同年4月,該縣提出,利用5年的時間,按照每年50個村的要求,對沿鄱陽湖2公裡以內300個自然村推進生態漁村建設,逐步達到經濟社會發展、生態環境優美、群眾富裕文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目標。
隨后,戰役在50個試點漁村打響。
“不讓泥沙流失鄱陽湖,不讓垃圾流落鄱陽湖,不讓污水流入鄱陽湖”,宣傳動員聲勢浩大,建設“生態漁村”的號召很快家喻戶曉﹔“經濟社會發展、生態環境優美、群眾富裕安康、人與自然和諧”,“生態漁村”的建設目標為湖區群眾構筑起了一個美麗的夢想。
為讓夢想成真,該縣在大力給予資金扶持的同時,還採取“部門挂點、全程服務”的方式,從縣直單位抽調干部組成工作組吃住在漁村,全天候幫助漁村建設。各試點漁村迅速興起了建設高潮。
全民共建:締造一片“世外桃源”
“生態漁村”的美好藍圖讓漁村群眾有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努力方向。世世代代靠湖吃湖的村民們,認識到再豐厚的資源不珍惜也會有枯竭時。
垃圾集中收集、定點掩埋,改水改廁,污水有效處理﹔庭前屋后,種果植樹郁郁成陰﹔興建沼氣池,謀劃生態產業的發展……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各試點漁村深入實施“清潔家園、清潔田園、清潔水源、清潔能源”四大工程,開展“綠化美化家園、解決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清潔能源進農家”四大行動。同時通過發展有機農業,綜合防治農業面源污染﹔加大農村沼氣池的建設力度﹔嚴控湖區圍網養殖規模,推廣人工放流等舉措來守護“一湖清水”,使鄱陽湖裡水清魚歡。
通過幾年的建設,生態漁村成為了群眾的幸福家園:新建的樓房、寬闊的水泥路、甘甜的自來水、清潔的沼氣、水沖式廁所、嶄新的垃圾池,再也不見四處雜草叢生、污水橫流。
蛇山、虎山、獅子山、珠湖周家、內青、虎山嘴、洋園……200多個村庄臨水而建,沒有城市的喧囂,沒有紅塵的煩惱,綠陰簇擁,碧水環繞,一排排富有漁家特色的房子錯落有致,仿佛臥在恬靜山水畫中的風景。
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和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讓村民們露出了欣喜的笑容。
勝景顯現:潤澤一方湖區百姓
山更綠了、水更清了、天更藍了、空氣更清新了……
隨著濱湖一個個生態漁村的建設,湖區旅游景點、景區也已形成一條線。在這裡,人們觀湖光山色,聽水聲鳥語,品農家菜,吃野生魚,泛舟於藍天之下碧波之中,鄱湖之韻盡入心頭。
為增強生態漁村建設后勁,該縣依托鄱陽湖國家濕地公園這個平台,大力開拓漁村旅游市場,注重圍繞湖區特色觀光發展具有地域文化、人文傳統、農家生活、綠色餐飲的“一村一品”項目。同時,探索休閑產業塊狀發展模式,逐步培育精品漁家樂區塊、農業觀光區塊、漁耕文化體驗區塊、精品景區區塊、休閑度假區塊等“五大區塊”,不斷增強生態漁村的產業支撐力。
良好的生態環境、富有特色的漁村,就像一張張熠熠生輝的旅游名片,吸引著眾多游客的到來。湖區不少村民紛紛“洗腳上岸”,開起了漁家樂,不僅擺脫了對鄱陽湖有限資源的索取,還步入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之路。內青村村民佔雄兵是首批靠漁家樂發家致富的經濟能人。在他的店中,游客不僅可以品嘗美味的“湖水煮湖魚”,還可以岸邊垂釣,湖中撒網,真正體驗一回漁夫的水上生活。“我們店裡平均每月接待游客2000人次,一個月的營業額大約在5萬多元,這比以前靠打漁為生不知道強了多少倍呢!”
一千多年前,鄱陽人的后裔陶淵明,為世人描繪了世外桃源的景象﹔一千多年后,一群居住在湖畔的鄱陽人,建起了一個個屬於自己的“世外桃源”——生態漁村。(羅傳勝 記者 吳菁)
來源:上饒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