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鄱阳在线 作者:内详
专业号:鄱湖人家
2010/5/27 7:56:19
本站讯(朱芬妮 李亚锋)5月17日,笔者从鄱阳县文化馆获得喜讯,我县申报的“鄱阳脱胎漆器髹饰技艺”新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名单。
至止,我县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个﹙“鄱阳湖渔业生产习俗”、“鄱阳渔鼓”、“鄱阳渔歌”、“鄱阳饶河戏”、“鄱阳灌芯糖制作技艺”﹚。 其中“鄱阳脱胎漆器髹饰技艺”的入选使上饶市増加到四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使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跨入了一个新台阶。
与瓷器、景泰蓝合称“中华三宝”之一的脱胎漆器在鄱阳历史悠久,制作精巧,以造型新颖,漆面光泽,内壁光滑见长,始于汉代,明清以后,享誉江南,20世纪60-80年代,远销东南亚,欧美和日本,产量跃居全国第二。鄱阳髹漆工艺传承久远,到明清时日渐显著。1914年,县城张洪顺漆器店张席珍,仿景德镇瓷器帽筒,制作出黑褪光脱肥脱漆器帽筒一对,被湖北客商买走。次年,这对帽筒送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参展,获四等褒奖。由此,鄱阳髹漆工艺更上一层楼,不但制作出不少器具出口创汇,而且先后两次承制了北京人民大会堂江西厅的全部脱胎漆器。鄱阳脱胎漆厂制作的三羊开泰赤宝砂扁肚瓶,曾被美国客商成批购买。20世纪70年代后期,鄱阳脱胎漆器厂改革工艺,大胆创新,制作出高2米,直径0.9米的脱胎漆器万件大瓶,成为一时之冠。鄱阳脱胎漆产品有300多种,花色达2000多件,曾远销港、澳、东南亚、日本、欧洲和北美,是我国髹漆工业的重要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