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网群  台历 

环鄱籍中国科学院院士

媒体:九江赣北之窗  作者:佚名
专业号:鄱湖人家 2008/9/16 15:17:56

杨惟义

   昆虫学家。江西上饶县人。1921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江西农学院教授、院长。曾在中、法、德等国的博物院专门研究半翅目昆虫的分类和昆虫区系分布;在昆虫分类方面,发现了60余个新种和新属,对中国半翅目昆虫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首倡的“三耕治螟”法,红花田留种改革措施,粮食仓库害虫防治法等,都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促进和指导作用;60年代初,曾被派往越南帮助培训农业干部,获得胡志明友谊勋章,为增进中越两国人民的友谊做出了贡献。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蔡方荫

    土木建筑结构专家。江西南昌人。192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1928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建筑工程部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教授。分析和总结了国内外常用一般刚构分析方面的各种“力矩一次分配法”,并提出了更简化实用的方法,同时提出了计算变截面梁、柱的“Io/I图矩面积法”来计算各挠曲常数。在对横梁为桁架的刚构方面,采取了简便而切合实用的“柱顶力矩作用”和“桁架跨变影响”两项准则,简化地按一般刚构分析方法进行计算,能获得与“最小功法”和“冗力法”同样精确的结果。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杨叔子

   机械工程专家。江西湖口人。1956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华中理工大学教授。立足于机械工程,致力于机械工程与有关新兴学科的交叉,着重在机械工程中的信息技术与智能技术,拓宽了机械工程学科的研究领域。在精密机械加工与机械加工自动化方面,发展了切削振动理论与误差补偿技术,研制出切削监控系统,解决了生产中重大关键问题;在机械设备诊断理论与实践方面,建立了一套概念体系,发展了诊断模型与策略,研制出不解体的发动机诊断系统;发展了钢丝绳无损检测理论与技术,解决了国际上断丝定量检测难题。在时序分析的应用基础与工程应用上,结合系统理论与数据处理技术,发展了某些理论与方法,对时序分析的工程应用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1991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阳含熙

   生态学家、林学家。江西南昌人。 1939年获金陵大学森林学学士。1949年获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植物学院科学硕士学位。1950年获英国牛津大学森林学硕士学位。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研究员。新中国生态学开拓者之一。50年代,为海南岛橡胶林勘察设计和热带林业提供科学依据;提出杉木林人工林型分类、气候区划和土壤分类系统,开展杉木林生态定位观测和试验,以及速生丰产林栽培技术;解决了北方平原杨树造林的重要生态疑难问题;倡导并发展了中国植物数量生态学的研究工作,1979年首次用微机做出中国植物群落数量分类;从事东北林区阔叶红松林的数量分类、种群格局、年龄结构、更新策略和动态研究。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黄克智

   力学家。江西南昌人。1947年毕业于江西中正大学土木工程系。1952年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清华大学教授、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在断裂力学方面,对工程中重要的幂硬化材料提出新的裂纹尖端奇异场理论,基本解决了国际上的难题,并提供了新的结构缺陷评定方法。在壳体理论方面,提出薄壳统一分类理论,发展了分解合成法与边界层二次近似理论,显著提高了壳体边界层的精度。在应用力学理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方面,首创的换热器管板设计方法被颁布为国家标准,比国际同类规范有重大技术性突破,领先于法、美等工业国家的同类设计方法,已在国内工业部门广泛应用。

  1991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谢光选

 

  导弹与运载火箭专家。江西南昌人。 1946年毕业于兵工学校大学部。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委顾问、研究员。

  1991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高镇同

   疲劳科学专家。生于北京,原籍江西都昌。1950年毕业于北洋大学航空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建立了“疲劳统计学”分支学科。其创新内容如随机疲劳/断裂载荷谱的编制、随机加速试验谱、疲劳性能测试和数据处理、随机耐久性设计原则等分别优于国外相应的通用方法。解决了长期悬而未决的疲劳强度概率分布问题;提出了二维动态应力-强度干涉模型和二维动态断裂干涉模型,均属国际首创。建成一现代化结构可靠性寿命评定的专家系统,已成功地用于歼击机、客机、运输机等20个型号的结构定寿和延寿,保证了飞行安全。研究成果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共4项。

1991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欧阳自远

   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原籍江西上饶,生于江西吉安。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1961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生毕业。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负责我国地下核试验地质综合研究,系统开展各类地外物质(陨石、宇宙尘、月岩)、比较行星学、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的研究。建立了铁陨石成因假说,吉林陨石的形成演化模式与多阶段宇宙线照射历史的理论;提出地球多阶段转变能的新的演化模式,地质体中宇宙尘的判断标志;补充并发展了太阳星云化学不均一性模式与理论;论证中国K/T界面撞击事件,提出并证实新生代以来6次巨型撞击诱发地球气候环境灾变的观点;论证组成地球原始物质的不均一性、地球两阶段形成与多阶段演化及对成矿与构造格局的制约,提出地球与类地行星的非均一组成与非均变演化的理论框架。近年来,积极参与并指导了中国月球探测的短期目标与长远规划的制订,是中国月球探测计划的首席科学家。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邓从豪

   理论化学家。江西临川人。194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山东大学教授。曾任山东大学校长。多年在量子化学基础理论和微观反应动力学理论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提出双原子分子的一个势能函数;提出三维旋转群-分子点群的耦合系数,使配位场理论计算标准化; 用量子场论方法推导了过渡态理论的微观速率常数,严格证明了Eyring公式; 提出原子、分子应满足的几个条件以构造电子相关函数; 在超球坐标下把波函数向超球谐和广义拉盖尔函数的两个完备集作展开,从而获得对原子和分子薛定谔方程的直接求解。

    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徐性初

   精密机床设计及工艺专家。江西南昌人。 1955年毕业于大连工学院机械系。机械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高级工程师。机械科学院名誉院长。长期从事精密计量及精密量仪研制和精密加工及超精密机床设计及制造工作。曾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台一米纵动光电比长仪、以激光波长为基准的刻制一米光栅和磁栅母机。开发了超精密机床及超精密加工技术,先后研制成功超精密车床、超精密铣床及高精度圆度仪等新产品,其旋转精度优于0.02微米,加工镜面粗糙度<2.5纳米,同时创造了一套低成本的关键制造技术。还主持了高效率超精密机床的研制。

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林  皋

   水利工程及地震工程专家。江西南昌人。1951年清华大学土木系毕业,1954年大连工学院水能利用研究班毕业。大连理工大学教授。长期从事水工结构工程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水坝抗震理论和模型实验技术,地下结构抗震分析,混凝土结构动态断裂技术理论研究方面,为学科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代表性工作有拱坝等复杂壳体动、静力分析的“拱梁模态法”;坝与地基动力相互作用的计算方法;大坝和核电厂海域工程结构抗震安全评价的动力模型破坏试验的仿真模拟技术;加载历史对混凝土材料的多轴强度与损伤特性的影响等。在解决大坝、海港、核电厂等工程实际问题的关键技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朱中梁

  电信技术专家。江西南昌人。1961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无线电工程系。西南电子电信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直从事通信和信息处理学术技术研究工作。

  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阅读 477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邮箱] [社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