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网群   

江西古村落—遗珠遍布人未识

媒体:内详  作者:内详
专业号:鄱湖人家 2009/4/22 7:30:40

  来源:《华夏地理》

  撰文:刘华


  不断“发现”古村落的消息,令我应接不暇。每有线索,我必趋之若骛,恨不能将古村搜罗殆尽。然而,江西究竟有多少古村落藏于深山人未识,恐怕永远是一个难解之谜。

  那天,我从赣东南的宁都县城去东龙村,驱车攀着崎岖的黄泥路上山时,幸好天公作美,一直阴着的天始终没有下雨,否则哪怕四轮驱动的“猎豹”也上不去了。当越野车小心翼翼地盘旋而上时,我想到人们的猜测——古人为避祸禳灾,故意走陡峭艰难的道路,这也许是真的。

东龙村坐落在一片台地上,上山之后我发现这片台地藏于群峰之间,依山而建的民居,形成了几个建筑群,其间是莲田和稻田。谁能想到,这个独处一隅、交通不便的村子,曾经是由宁都往来福建的必由之路。

  四围峰峦,千年古村,百座祠宇,高墙围屋……我走过的江西古村已经数不清有多少了,从北部浙赣皖交界处的徽派民居,到赣南的客家老屋,遍布江西全境的古村落异彩纷呈,却又隐隐透露出某种相互联系的共性。这么多年,我一直在试图寻找这种联系的根源。

  江西之谓,唐宋时便已得名,又称“江右”,东邻闽浙,南连广东,西界湖南,北接鄂皖。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河流汇入鄱阳湖而连通长江。地势周高中底,东、南、西三面环山,中部丘陵、盆地相间,北部平原坦荡、江湖交织,这是一个四周有自然屏障、内有完整体系结构的地理单元。当然,这也是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隋唐时期随着大运河的开通,万顷碧波的鄱阳湖和千里奔腾的赣江水,成了沟通中原与岭南、闽南的交通干线,原本封闭的格局被打破,经济、文化得天时地利而获发展。到了南宋,江西则是江南地区东西交通的要冲,是经济文化流动汇聚之区。“吴头楚尾,粤户闽庭”的地理区位和北人南迁的历史条件,使其在宋、元、明代经济兴旺富庶,文化繁荣昌盛。特定的历史情境,孕育了兼容并蓄的江西文化,而海纳百川的多元特质,又决定了江西民间建筑的包容性,村落形态极为丰富。全省保存至今成规模的古村落达数百,其中有8个国家级、49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镇。究其原因,则是因为晚近以来,水路交通没落,居于大陆腹地的江西失去了原有的枢纽之利,经济地位一落千丈,但意外地,却使得众多的古村落至今仍保存完好。

  这些年来,几乎在每个古村,我都会遇到人们津津乐道于风水的话题。不由的,我也开始观察山形水系,寻找那些与风水有关的蛛丝马迹。在寻访的过程中,我渐渐意识到,风水不仅造就了古村落,也正是因为风水,才使得古村历千百年而留存至今。

  江西中部的兴国县三僚村,今天早已落寞不为人知,然而当年,这里被称作客家堪舆圣地。三僚的出名与唐代堪舆大师杨筠松有关。传说他官拜金紫光禄大夫,掌管琼林御库,黄巢起义军破城,他携御库秘籍出逃,辗转到赣南。杨到赣南后,一变过去以星象卦象推演生克吉凶之理的理气派风水理论,以观察山川地势为主,独创形法派风水理论。三僚村曾氏族谱记载杨筠松与曾氏开基祖曾文结为师徒,并亲自为其卜宅。

  我在元宵节前走进三僚,三僚的平易让我多少有些意外,因为我在三僚村实在看不出有多少特别之处。听了向导的介绍之后,我才知道那山梁、那围墙、甚至小小的坑,都与风水有关。但是听完讲解之后,我觉得尽管三僚村独特的地形构造很像堪舆用的罗盘,而且“三僚八景”也颇符合八卦的方位,然而我更愿意把杨筠松视作纵横天下、放歌山水的行吟诗人。只不过,他的诗不是七律而是八卦,不是文字而是砖木罢了。

  在江西,许多村庄的落成和得名都和官宦雅士沉醉于山水有关。相传北宋末年,徽州桐城主簿余某行至沱川,觉景致非凡,随手在溪边倒插罗汉松一枝,不久插枝竟长出绿叶,余某大喜过望直呼“养人宝地”。因该地盛产毛竹,故取村名为篁村并定居于此。

  另一个故事里,南宋胡某来婺源择址定居,见一红豆杉酷似巨笔,树旁一石如砚,迎面峰峦仿佛笔架,三景呼应,呈“文房”之状,遂举家迁居于此,并定名为方思山,攻读求进。

  对于饱读诗书、登科入仕的文人来说,卜居时的诗意选择当在情理之中。令我惊奇的是,这种诗意的选择也发生在平民百姓身上,不过,他们宁愿把自己的卜居行为隐藏在神示的背后。

  赣县白鹭村,坐落于该县北隅,与兴国、万安接壤。它依山傍水,沿着鹭溪呈月牙形分布,村南是龙岗,村北是玉屏山,烟峦翠阜,绵延如弓,拱卫着长约一公里的村庄。村后的后龙山平缓无峰,状似“乌纱帽”,而五条山脊逶迤而下,堪舆家称其为“五龙山形”。鹭溪水由东缓缓入村折转成一个大大的“人”字,出水口后九曲十八环流入赣江,水口旁的两座山岭分别形似“狮蹲”和“象跃”,它们把守水口,留住了来龙。在风水先生眼里,白鹭无疑就是人气、财气、官气“三旺之地”了。

  可惜的是,最先发现白鹭,好像不关风水先生什么事。据记载,白鹭村的开基人是唐代著名宰相钟绍京的第16代孙钟舆,某一天他放鸭由兴国来到此地,见天色已晚,便露宿鹭溪河边。是夜,梦见有白鹭栖息于此,受其点化,毅然从兴国竹坝村迁居此地开基,村庄也由此得名。钟舆定居白鹭后,不仅利用当地充足的水草资源养鸭,同时还辟地种植,稳定自给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没有干扰的封闭环境,使得族人如鱼得水,迅速繁衍兴旺,到了明代中期就已具备了圩市村庄的人口基础。得鹭溪河的水运之利,许多人从事木竹生意和相关行业,大量输出的木竹为白鹭引来了滚滚财源。生活富裕后,白鹭钟氏开始兴办教育,以求功名,有了金钱和权势,又纷纷大兴土木。

  尽管白鹭人言之凿凿地传说着老祖宗的那个好梦,但是,村子一旦发达起来,人们还是忍不住要归功于风水学说。

  正月初九,我从乐安县城出发到流坑去。经过省道、县乡道路,看到一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牌坊后就进入了到流坑的乡村道路。用今天的眼光看,处于山间的流坑村远离县城,远离乡镇,也远离公路主干道,根本没有地利可言。的确也是,进了村子我发现,在村口的大樟树下停了好多拉客的机动三轮车,上面的牌子表明都是通往附近乡镇的——远离主干公路,没有班车通过,机动三轮车现在就是当地人们主要的交通工具。有一辆大客车在等客,一问才知道是直达广州和深圳的,因为流坑有许多民工要去南边打工,县城的大客车专门来拉。看来,曾经的风水宝地、富足数百年的流坑不仅交通不便,而且养不住自己的子民了。

  流坑的董氏非常信崇杨筠松,尊其为杨仙,这是因为董氏在乌江北岸开基不久,杨筠松即游经此地,蒙董家“诚心可鉴”的盛情款待,他踏遍了流坑周边的山山水水,寻龙脉,找吉地,勘测宅基和墓穴。探测山形水势的结果是,南岸的河谷地平坦开阔,近处江水环绕,远处群山拥翠,是一块极好的阳宅之地,便建议董家从北岸搬到南岸定居。

  流坑东侧,乌江自南向北、再转西绕村北流去,村庄的西侧有一条长湖,江湖相通,合抱着村庄,这番地形水势被杨筠松认定,“活水出形, 中人富贵”;有如石印般的两块巨石挡住乌江水流,使之折而西流的景象,被杨筠松诠释为“印浮水面,焕乎其文章”;乌江流至村庄西北角江面狭窄了,成为流坑的出水口,于是这片河谷地又被杨筠松喻作“鱼袋”,它的好处是“鱼袋若见兑,卿相位可期”。因此,他认为保固“鱼袋”地势,关系到将来流坑的兴旺。民间传说他曾手持“撼龙鞭”企图将别处的山脉移至水口,以固河防,却是未能如愿。村人只好自己动手在那里栽树植竹,蓄成一片洲林,抵挡泛滥的江水,保住“鱼袋”地形。

  被堪舆先生做足了文章的乌江,的确是流坑生活富裕、家族兴旺、人文昌盛的环境要素。它在盆地中间缠绵环绕,滋润了两岸的沃野良田,尤其是它流经此处由湍狭变宽缓,被董氏家族充分利用把守水口,利用其贯通赣江的舟楫之利,独占了这一水系的竹木贸易,不仅竹木运输业成为流坑的经济支柱,亦使地处偏僻山区的流坑与当时的吉州“序塾相望、弦诵相闻”,以至“文风盛于江右”。乌江造就了众多腰缠万贯的商人,而流坑现存古民宅绝大多数建于商业繁荣的清康熙至道光年间,可见,正是发家致富的商人们在大启土宇、高堂华构。

  我注意到,无论白鹭还是流坑,这些富足数百年的风水宝地,在近代以来都衰落了,萧条了。可以说当年它们都是借着风水——地利而发达起来的。它们都靠近江河:白鹭有鹭溪河,流坑有乌江,这些村落正是凭了这些河流通向大江的水运便利而利通天下的。从地图上看,现在的白鹭处三县交界的三不靠之地,不仅远离行政中心,也远离交通干线;三僚村附近虽有鹰厦铁路通过,但没有干线公路经过;流坑则离主干公路10多公里,只有一条出入的乡村公路,尽管成了全国历史文化名村,名气不可谓不大,但游人依然寥寥。这里离最近的县城乐安也有40多公里。古村落正是远离了交通干线,少受外界干扰,得以较好地保存了下来。

阅读 450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