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中,江西大部分时间是农业发达的重要省份。明代中叶以后,商贸开始得到发展,因水运发达,景德镇、樟树镇、铅山县河口镇及永修县吴城镇逐渐成为江西四大名镇,与汉口齐名。这四大名镇中,吴城镇400年的商贸风云可以看成我国水运经济由盛转弱的典型代表,吴城兴衰的背后是经济发展模式的巨大转变。
2200年的传奇古城
吴城镇地处永修县东北部,鄱阳湖西汊,由四个嵌在鄱阳湖中的及周边草洲水域构成,西距永修县城33公里,北至九江市120公里,南达南昌市仅有90公里。吴城原名吴山,古属艾地,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
据吴城镇党委书记李茂芹介绍,吴城与传说中的海昏县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汉高祖六年置海昏县,治所就在与吴山一河之隔的修河北岸(现芦潭村附近),吴山因地势较高成为“汉海昏仓廒所也”。三国时东吴大将太史慈于此筑城驻军,故而得名“吴城”。到南朝永嘉年间,因彭蠡湖区向南扩展,旧海昏县治废,部分居民遂移居吴城,故民间一直有“沉掉海昏,浮起吴城”的传说。
李茂芹告诉记者,吴城的鼎盛时期在清乾隆至咸丰年间,人口达十万人之多,清朝末年,南昌府在吴城设二府衙门(今二府套的由来),管辖吴城镇“六坊”,民国时期在吴城设区公署,因战略位置重要而素有“洪都门户”之称。
清朝时经济功能超过南昌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区域社会研究资料中心主任梁洪生教授说,清康熙朝以后,吴城镇更加繁盛,“五方杂处,千家烟火”,已有“西江巨镇”之称。外省及江西各府县的客商先后在吴城设立会馆,镇中人口大量增加,故乾隆时方志已将吴城与南昌并论,称其“米粟半恃外郡”。
乾隆到咸丰以前百余年间,是吴城镇商业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进出江西的大批商货都在吴城转输,经济功能已经超过省城南昌。光绪后期,商部派驻江西的官员对此有明确的追述:“(江西)各处市镇,除景德镇外,以临江府之樟树镇、南昌府之吴城镇为最盛……吴城濒江而瞰湖,上百八十里至南昌,下百八十里至湖口。凡商船之由南昌而下,由湖口而上,道路所经,无大埠头,吴城适当其冲。故货之由广东来江者,至樟树而会集,由吴城而出口;货之由湘、鄂,皖,吴入江者,至吴城而趸存,至樟树而销。四省通衢,两埠为之枢纽。……故内销之货,以樟树为中心点;外销之货,以吴城为极点。加以漕折未改,岁运粮米出江。每值粮船起运,樟树吴城帆樯蔽江,人货辐辏,几于日夜不绝。故咸丰以前,江西商务可谓极盛时代。惟彼时省会,转视两埠弗若焉。”最后一句直指南昌不如吴城。
万寿宫规模比肩南昌西山
在吴城走访时,记者了解到,原来吴城曾经有过一座很大的万寿宫,规模可以与南昌西山的万寿宫比肩。
道光《新建县志·寺观》记载:“万寿宫,在吴城后河。顺治年间建,乾隆间毁。嘉庆十一年合镇绅商捐费万金复建。正殿中三尊神相……道光二十年,正殿中梁坠,绅商复捐金万余修葺,以余赀造逍遥别馆。自是气象置换反应薪皇,与玉隆、铁柱二宫相埒。”
梁洪生教授解释,在吴城这样一个三面环水,容易被淹的地方,建万寿宫,崇祀许逊,其畏水、防洪的寓意自不待言。但它是吴城社区形成并达全盛时的神庙建筑,嘉、道两朝十年间两度重金扩修,更是商镇繁荣、镇商经济实力强的表现。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吴城万寿宫“与玉隆、铁柱二宫相埒”这一提法的意义。“玉隆”即玉隆万寿宫,在南昌西北30公里的西山,故也称西山万寿宫,相传是晋朝许逊故宅和得道飞升之处,是江西万寿宫的正宗祖地。“铁柱”则指省城南昌市内的万寿宫,因许逊以铁柱锁地脉的传说而得名。
到上世纪30年代,与吴城隔湖相望的星子县、都昌县(旧属南康府)、鄱阳县、余干县(旧属饶州府),以及一些九江府的香客,都只朝拜吴城万寿宫,而不必再去新建西山。其中许多香客都在吴城批发市场上购买火化纸(冥钱纸)等商品回去零售。可惜的是,吴城万寿宫最终毁于战火,如今已是荡然无存。
巅峰时期有48座会馆
众所周知,在封建社会,各地的万寿宫就是各地江西商人群居的地方,也就是江西会馆。吴城水运经济的发达,引来了全国各地的水客和商人,纷纷抢滩吴城的黄金码头。漂泊在外的外埠商人出于捍卫商业利益的推动,以及归属感的需要,纷纷进行会馆建设。
梁洪生教授说,吴城一直有48座会馆的传说,不过大多数会馆的始建时间已难得其详。据实物及口碑资料考察,到抗战以前至少有近二十所会馆及公所,其中外省会馆有徽州、山西、全楚(两湖、实以湖南为主)、广东、福建(共两座,分别称上、下天后宫)、潮汕、浙宁、麻城等,再就是江西各府县十多个会馆。每个会馆中,都祭祀其地方神或乡贤,如徽、晋商分别祭朱熹与关公,福建会馆祭妈祖。全楚会馆祭神并不明显,但在吴城影响特别大,这与咸、同年间曾国藩、彭玉麟等率水师驻防吴城,大力扶持湖南商人分不开。
嘉庆二十年开始,吉安府商人重修吉安会馆,扩大了占地面积,购买了库房,后院盖起戏台,画栋雕梁,飞檐耸宇,工艺精巧,到道光七年全部完工时,共费银22534两,从建会馆的费用说,已相当庞大,不过吉安商人在吴城镇的实力还是比较弱的,在后来成立的商会中连一个议董都没有,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吴城商业的发达。抗战时期,吉安会馆幸免于炮火,至今门首与画墙基本完好,立于主街的一侧,成为昔日繁华市镇的珍贵遗物和真实写照。
去年年底和前几天,记者分别去了两次吴城,巍峨的吉安会馆依然屹立着,门前两座大石狮很雄武,不过据住在里面的郭高兴老人说,这两座石狮是2003年从原湖南会馆旧址搬过来的,吉安会馆有两进,湖南会馆却有七进,而传说中的安徽会馆规模还要大很多。可惜的是,这些会馆躲过了日军的炮火(当时日军主要攻击码头一带),却未能躲过世俗的力量,在“文革”及改革开放后一一被拆。
南浔铁路通车使吴城落败
吴城兴于水运,也败在水道。清末和民国初年,西方列强加紧对中国进行掠夺性贸易,从强行要求开放通商口岸,到赤裸裸的租界,都是从水路开始的。天津条约后,长江沿线各口通商已成必然,江西腹地经济也由此卷入了世界体系。在水运对外开放后,更为迅捷和便利的铁路又出现了。
梁洪生教授说,1904年,南浔铁路作为江西省境内的第一条客运铁路,开始筹建,至1916年正式通车,从九江至南昌,全长128公里。这就意味着江西传统的赣州——吉安——樟树——南昌——吴城——湖口入长江的水运体系发生重要变化,出现了一条由南昌——九江入长江的新运输路线。就吴城镇而言,遂由江西全省商货外销的极点和必由商埠,变为偏离主线的一个小口岸。而且,由于在南浔线中段出现新兴的商镇涂家埠,恰好在修河流域至吴城镇之间,打上了一个阻隔的楔子,茶叶、麻与夏布等商品转而由涂家埠转九江出口。所以,涂家埠在商运方面的重要性日益超过吴城镇,对吴城镇无疑是致命的打击。到1928年召开江西全省商会联合会大会时,吴城镇商人对自己的执业之地已无自豪之感:“吴城为新建县属之一隅,地处偏僻,本无繁盛可称。乃因水路交通,始成一小小镇市。迨南浔铁路通车后,商业日见萧条。”商镇还存在,商号还有两百多家,但吴城已非昔日之吴城。
而今站在吴城的望湖亭上,极目鄱阳湖湿地,一望千里,虽然是观鸟的绝佳之地,但当地的旅游和历史文化却并未因“世界湿地”而得到改善,原来的黄金码头,现在仅剩二三渔船停泊,航道仍在,不过来往的只有采砂船。离开鄱湖,江西四大名镇之一的吴城,渐渐淡去。
文/图 记者黄浦江 实习生吴汝芳
(感谢梁洪生教授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