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网群   

寻找商周先民秘语(图

媒体:大江网-江南都市报   作者:内详
专业号:鄱湖人家 2009/11/29 8:01:57
 
■赣北德安商周遗址集中蹝爆发蹞数量惊人引起全国关注
■本报记者走近德安商周遗址群寻找先民生活密码
 

  以蜿蜒奔向鄱阳湖的河流作中心地标,数十座高出地面的圆形台地围绕两旁密集分布,如同一座座巨大的绿色“鸟巢”,兀自矗立了数千年。

  商周遗址集中“爆发”,珍贵先民信息的大量呈现,使德安这个赣北小县,格外引人关注。加上今年至今发现的10多处商周遗址,目前在德安区域已发现的商周遗址已经达到30多处。这些数量在全国都十分罕见!

  那么,遗址主人来自何处?他们为何建造如此奇特的居所?岁月沧桑后,这些遗址能否为我们一步步解析出数千年前的先民秘语?

德安发现的商周遗址全都是圆形高台地。

发掘出来的陶片。

文化堆积层里的陶片,在透露先民的信息。

  A

  商周遗址的集中“爆发”

  短时间内频频发现商周文化遗址,让人们的目光开始聚焦德安。

  今年8月,德安县吴山乡张塘村彭家山传出发现印纹陶片的消息,德安县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队在实地勘察后,认为彭家山遗址是一个重要发现。该遗址距县城约20公里,距德白公路右侧约200米,距吴山乡政府不足2公里,遗址坐西南,面东北依山傍水,属河旁高岸丘陵台地类型,高出河面10-15米。遗物散布范围较广,东南约150米,西北约80米,北高南低。

  更令人吃惊的消息是,在接下来不到5天的时间里,普查人员相继发现了7处商周遗址。

  发现地在共青城江益镇跃进、爱国村,在这7处密集型商周聚落遗址周边,还有不少类似的台地遗址有待进一步普查确认。文物普查小组专家学者在这些遗址的地表或遗址断层的文化堆积层中,除采集到了大量陶片标本外,还采集到陶网坠、多个鬲腿和鬲腿上部残片,以及陶豆残足和上部残片,陶豆残片可修补复原成完整的器形。从所采集标本的纹饰特征分析,有曲折纹、方格纹、回旋纹、绳纹、网状纹及附加堆纹等商周时期的典型纹饰。

  B

  数量惊人的商周遗址名单

  德安区域发现的商周遗址,是一串长长的名单。

  德安县博物馆原馆长周迪人说:“最近陆续发现共10多处商周遗址,加上以往所发现的,目前在德安区域已发现的商周遗址达到30多处。可以说这样的数量且密集分布的商周遗址,不仅在江西,在全国都十分罕见。”

  先看看当地部分的商周遗址名单:石灰山、陈家墩、前山、蚌壳山、寨下、石堵圈、石子圈、大岭、龟山一、龟山二、清明桥、湖家土墩……“这些遗址同为商周时期遗址。”周迪人说,举例来说,彭家山遗址虽然只作了局部的采集,发现和采集的文化遗物不多,品类也不齐全,但从已发掘的石灰山、陈家墩、前山、蚌壳山商周遗址资料来看,出土的几何印陶纹、矮锥状袋足绳纹鬲、夹砂红陶平鸭嘴状鼎足等于彭家山遗址基本相同,同属文化内涵。

  C

  解析德安商周人的生活密码

  数量惊人的德安商周遗址的出现,给了人们无尽的探索空间。那么,在先民所留的众多遗址中,又留下了哪些当初的生活痕迹?根据考古所得,目前我们是否能还原当初德安商周人的生活方式?

  无一例外他们都傍水而居

  古人傍水而居,不仅只是解决了日常饮水问题,考古者猜测,可能还解决了交通和运输问题,河流在古代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分布在德安区域的商周遗址同样符合这条规律。

  根据这一线索,德安县的文物普查者一直在沿河寻找遗址。德安县属鄱阳湖水系,县域干流博阳河发源于瑞昌市南义乡湖炎洞,自西北向东南贯穿全境,全长93公里,境内79.7公里,流域面积863.0平方公里,大小支流34条。毫无疑问,德安县境内的商周遗址都是围绕博阳河而建,文物普查者很快发现了大量的遗址。同样,他们在共青城所发现的商周遗址,也都十分有规律地分布在曾经流向鄱阳湖,现已成田野或小溪流的河两岸,遥遥相对。

  有城之前先民的聚集村落

  共青城江益镇跃进村,东临鄱阳湖,周边地形以丘陵低山为主,水源充足。1993年,距此5公里,发现了大型商周遗址陈家墩遗址。由于这个原因,普查者在这里进行了地毯式的搜索,在村民的指点下,首先发现了“石子圈”,这是一处圆形台地商周聚落遗址,高出地面15米,周围有1米不等高的土围。当天下午,普查者穿过南浔铁路在距离石子圈遗址不到2公里的地方,又发现了一处类似石子圈一样的聚落形式。

  在接下来不到5天的时间里,德安县文物普查者在共青城相继发现的7处商周遗址,都是外形呈圆形或椭圆形筑土高台或梯级台地,一般都高出地面10至15米,高台中间为平地,平地周边为梯级台地。进入遗址可见高台平地有的种有农作物,有的长满茅草,遗址周边有当年取土筑台留下的洼地痕迹,而且这些古遗址之间的直线距离有的仅几百米,最远的也只有千米左右。在台地旁边,还建有壕沟,专家认为,这些很有可能是用来抵御外来侵略者的防御性壕沟。

  “目前还没有发现城的遗址,可以说,这是一种在城出现之前的先民聚落方式。”周迪人说,如此密集的圆形台地在全国十分罕见,进一步佐证了德安这一区域在远古时期就是一个文化较发达的地方,我们的祖先用这种独特的建筑和居住方式立体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曾经在这里打鱼生存

  遗留在遗址当中的各种生活用具标本,再次暴露当时先民的生活方式。

  在共青城石子圈商周古遗址,文物普查小组的专家们发现了大量软陶片,从中还发现了鬲、豆等陶器的残片标本,同时发现的还有一件重要的标本实物——陶制网坠,从而证明曾经生活在这里的商周远祖们从事过捕鱼活动。文物普查小组一位专家还下到一处盗洞的底部,发现盗洞四壁有明显的分代文化层。在地层2.4米左右的文化层中,发现了夹砂红陶、夹砂黑陶,还有挂衣黑陶等陶片标本。

  在一处名叫龟山的椭圆形台地,台地北面由于上世纪70年代修建提灌站遭破坏,残存台地直径长60米左右。在这里,专家们除了发现有曲折纹、方格纹、回漩纹、绳纹等陶片外,还找到了一直想寻找的鬲腿,且鬲腿上部还有连在一起的部分鬲残片。让专家们喜出望外的是,在一处台地的文化层中,他们还找到了6厘米高的陶豆残足。

  越多的器物标本,意味着将揭开更多先民信息。例如,位于甘露镇双塘村的袁家咀村民小组东西方向两公里的陈家墩遗址,在1993年为配合京九铁路共青城站建设需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德安县博物馆联合组成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和清理,开探坑16个,揭露面积400平方米,共清理商周水井8口,出土了一批完整和可复原的器物及大量标本,商代遗存的生产工具石刀、石斧、石锛、陶纹轮、陶网坠、木垂球、木觇标镦等。生活用品陶器有以泥质灰陶挂黑衣为主,泥质和夹砂红陶、灰陶和硬陶,并有较少的原始瓷。

  D

  悬疑:石灰山的先民去了哪里

  德安县聂桥镇石灰山,文物普查者最早在这里发现了商代遗址,正在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是一处典型的商代大型村落遗址。位于聂桥镇聂桥村石灰山西南一侧,依山傍水,环境秀丽,1982年3月被发现后,该遗址前后经过两次科学挖掘,掘露面积1100平方米,出土遗物非常丰富。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大量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器等,因为两次挖掘都不是大规模动土,所以取得的30多种遗物都收藏在省考古研究所,为更好保护遗址,当时所掘开的土层都随即回填。现在表面能看到山丘是一片果园和树木灌木丛。地表有商代的陶器,整个遗物里发现有两座房基,一座房基是整个建筑在一整块天然石块上,上面打了30多个洞;另外还有座半穴型的房基。

  周迪人说,石灰山在商代是一处大型的村落,但奇怪的是,到了周代就不见了,“根据种种迹象,我们有一种猜测,就是这些先民到德安其他地方去开采锡矿了。”他分析,商周时期的青铜文化逐渐发达,当时冶炼青铜器的技术要求,必须需要锡这种金属材料合炼,石灰山的先民应该是去开发锡矿了。实际上,德安县是长江中下游令人瞩目的矿区之一,区内矿产丰富,品种齐全,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享有盛誉。这些都为石灰山先民的去向提供了推断依据。

  E

  德安:中原文化南下的第一站

  商周时期生活在德安的先民,他们来自何处?周迪人认为,德安的商周文化既受外来迁移文化的影响,也有本地的土著文化,两者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赣北文化,它甚至比吴城文化还要早。实际上,德安商代遗址一定程度上是江西商周阶段考古的一个重要支撑点。

  那么,德安商周遗址频频出现的原因在哪?专家表示,这是德安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它是一个交通要冲地带,靠近长江,也属鄱阳湖水系,在江西首先接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地方就是德安,它发挥着桥梁的作用。

  德安商周遗址频现的意义在于,除了进一步打破了商文化不过长江的论断外,德安作为中原和南方、大江上下游文化交流的结合点和通衢,为商文化过长江的文化聚落分布、区域类型、文化谱系等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为中原文化南下提供了重要佐证和可靠线索,同时还对研究江南商周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谜底彻底揭开之前,德安商周人的故事就不会结束。

  文/图 记者刘国伟

阅读 437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