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正月初三,久雨的天气终于放晴。
从鄱阳县城驱车一个多小时,上午11时30分,记者来到珠湖乡周家村。远远地,便闻鞭炮声声鼓乐阵阵,浓浓的年味扑面而来。
正赶上村老年协会成立10周年庆典。村支书周文、村主任周发伍满脸喜气迎上来说:“你们来得太巧了!村民们日子一年比一年好,这又过大年又庆老协成立10周年,喜上加喜,正准备聚餐、看演出,好好热闹热闹呢。”鞭炮声中,开宴了。三四十桌酒席在村广场整齐排开。
吃过农家菜后,村里的腰鼓队、舞龙队开始准备演出。趁着这个间隙,我们走村串巷参观这美丽的渔村。只见村路平整干净,曲径通幽,家家户户窗明几净,排列整齐的猪牛栏粉刷一新。周发伍一路介绍着:以前我们村是出了名的污水横流,烂砖破瓦,牛粪猪屎遍地。现在好了,去年县里开始建设生态渔村,通过宣传动员,村民的环保意识都增强了,知道洁净家园就是保护鄱阳湖的“一湖清水”,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明白了道理,乡下人不甘落后。周家村每户村民交50元,在村里配备了2名保洁员,设置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垃圾分级处理箱,金属、纸、玻璃、塑料、废旧家电等回收变卖,拣出的剩饭馊菜、落叶秸秆、果皮果壳等有机垃圾进行堆肥处理,分出的渣土砖瓦、沙石等建筑垃圾另行填埋。
周家村还学习先进村的经验,创立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不需投入任何化学药剂,可处理全村300多户村民的生活污水。处理后的污水还能养鱼和用于种植莲藕、茭白等经济作物。
家园干净了,变得越发美丽动人,生态渔村打起了生态旅游牌,许多村民也准备“洗脚上岸”。“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的人肯定会多起来。”周文说。为此,村委会一班子人,利用过年返乡人员在家的大好时机,逐户走访,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初二,集资50多万元准备开发农家乐项目,建设旅游宾馆,吸引外来游客,盈利后按照股份分红。
邻村的村民找到周家村想投资开发旅游项目,村支书和村主任暂时一个都没答应。为什么?“要统一建设,有序开发,前提一定是要保护好鄱阳湖‘一湖清水’。”周发伍说,“城里引进工业有门槛,我们村里引进旅游项目也要有门槛。”
记者离开时,看见一辆辆挖土机已经开到了村门口。修路、建码头……围绕生态旅游新村的一系列建设项目,初八就要开工了,一切准备工作都在紧张进行中。
本报记者严若虚 余红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