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說,人生有三恨: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三恨紅樓夢沒寫完。
人生憾事多矣。古人還曾埋怨金桔太酸、曾子固不能作詩,等等。事實上,海棠無香,不妨礙文人雅士賞而贊之﹔紅樓夢沒寫完,依舊是千古經典代代相傳。惟有多刺的鰣魚,命途多舛,人們的“口腹之欲”令其幾近滅絕了。時至今日,長江鰣魚已有10多年沒有現身。
鰣魚秀而扁,鱗白如銀,肉中多細刺,唇邊多米點。其肉厚,味道鮮美,與河豚、刀魚齊名,並稱“長江三鮮”。產於長江下游的鰣魚,以當涂至採石一帶橫江鰣魚味最美,是江南水中珍品,古為納貢之物。蘇東坡對鰣魚的美味也不吝溢美之辭:“芽姜紫醋炙鰣魚,雪碗擎來二尺余。南有桃花春氣在,此中風味勝?鱸。”
鰣魚是江海洄游型魚類,分布我國南海及東海。鰣魚猶如候鳥,“鰣”字意為來去定時。鰣魚在春夏之交由海溯江而上產卵,產后歸海,形成短暫的漁汛。鰣魚性嬌嫩,據說捕魚的人一旦觸及魚的鱗片,鰣魚就立即不動了。因此,蘇東坡稱之為“惜鱗魚”。有人這樣描述:“鰣魚生得最嬌。它最愛身上的鱗呀,它一聲離了水,見風見光,隨時就死了,活鰣魚很不易吃到。鰣魚稱為魚中的貴族,她自身中有一種獨特的個性,鰣魚雍容華貴,典雅清高,世人難得一窺其鮮活美貌,所以她那麼得人喜歡的原因。”
據說,游入江中的鰣魚不吃食物,全靠消耗體內積蓄的脂肪。鰣魚為產卵儲備的豐富脂肪藏在魚鱗之下,因此吃鰣魚不能去鱗。鰣魚的鱗片口感稍硬,咬開之后油脂滲出,口感綿軟。
讓我們回顧一下鰣魚的“形跡”:1974年,長江鰣魚年產量曾達157.5萬公斤﹔1986年降至1.2萬公斤﹔1996年,有關部門在鰣魚棲息的峽江試捕一個月,一無所獲,在鄱陽湖口進行幼鰣魚監測,也未見蹤跡﹔至今,在鄱陽湖等地歷時多年的捕撈依然是一場空。
鰣魚滅絕的速度極其驚人,與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環境污染加劇直接相關。遍布長江沿岸的工廠,大多奉行“粗放式”經濟的運作模式,有些工廠甚至把廢水直接排進長江,鰣魚偏偏是非常愛清潔的魚類,渾濁的水就足以致其死命,何況添加了諸多化學原料的“工業水”。再者就是人們的過度捕撈,如今,人們捕魚時不再留大放小,而是大小通吃,更有甚者,或用電網,或用網眼細小的漁具,令小魚也難逃厄運。
於是,人工繁殖鰣魚提上日程。沒有魚卵怎麼辦?2002年,我國從美國引進鰣魚魚卵,一粒魚卵1萬元,再加上其他成本,到國內時高達2萬。目前,鰣魚的人工繁殖取得成功,但成本不菲,市價高得驚人,每斤鰣魚大約400元左右。2008年2月,有漁民稱捕到6條長江鰣魚,轉眼就以3萬元售出。由此可見鰣魚受追捧的程度。
在香港,清蒸鰣魚是上海菜的一道招牌菜,半條鰣魚500港元左右。隻不過,鰣魚的產地可疑,盡管店家多強調是上海養殖,實際上多半來自馬來西亞等國家。這些鰣魚的鱗片油脂很少,咬在嘴裡咯牙,魚肉也不鮮美。美味的鰣魚,恐怕隻能活在人們的記憶中了,當然,如今的大多數人連記憶都不曾有。
從鰣魚的“經歷”看出,環境保護決不是一個空泛的話題。就在我們周圍,山林變成耕地,農田成為工廠,河水變得渾濁,空中滿是煙塵,人們抱怨生活質量下降,抱怨沙塵暴侵擾,抱怨酸雨不時光顧,抱怨海水中藍藻泛濫……而這一切,都是人們污染環境付出的代價!
古語雲:前人栽樹,后人乘涼。我們也不能做“前人污染,后人遭殃”的事情。《論語?述而》中說,“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就是說捕獵不能涸澤而漁、趕盡殺絕。古人捕鳥的時候,張網尚且要“開其一面”,就是要為飛鳥留一條活路,而不是一網打盡。如果魚類和鳥類都斷子絕孫,人類的滅絕也就不遠了。保護環境,其實是在保護我們自己。如果每個人都能多一點環保意識,地球或許可以在銀河系存在得更久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