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地区鸟撞特高压线综合预防技术
基于《武汉至南昌1000千伏线路鄱阳湖区段鸟类影响专项研究与评估报告》(2024年5月至2025年4月)的研究成果(2025年7月30日通过省内外7位专家评审),结合鄱阳湖地区农田生产实际情况,提出以下系统性解决方案:
1鄱阳湖堑秋湖生态修复与控水管理
1.1沉水植被恢复工程
重点修复鄱阳湖中上饶余干县、鄱阳县和南昌新建区境内堑秋湖的水生植被,特别是苦草等沉水植物;通过人工辅助种植和自然恢复相结合的方式,提高苦草冬芽等水生植物的密度和生物量;目标使白鹤等鸟类重新回归自然湿地觅食,减少对农田的依赖。
1.2生态控水管理
针对十年禁渔后鄱阳湖子湖(堑秋湖)水位无人管理的问题,建立科学的生态水位调控机制;在候鸟越冬期,通过工程措施调控堑秋湖水位,逐步出露适宜生境;保持水位在13.5-17米的最适鸟类栖息范围。
1.3湿地功能提升
恢复堑秋湖的生态功能,扩大浅水区、泥滩和草洲面积;改善水系连通性,如九江永修县吴城湿地大湖池通过增建涵洞恢复水系联通。
2科学规范"候鸟食堂"管理
2.1藕田管理优化
控制南昌五星白鹤小区莲藕种植面积在500亩以内,逐渐实施藕-稻轮作;实施分时分段梯度开放制度,根据白鹤停留周期轮流开放不同区域;避免一次性全部开放吸引大量候鸟聚集。
2.2稻田生境改造
在鸟类滨湖农田聚集区(五星垦殖场、成新农场,特别是输电线周边)实施冬耕等措施;减少农田中遗留稻谷、杂草等食源的生物量;改造后使农作物残茬高度不超过10厘米,降低对鹤类雁类的吸引力。
2.3食源替代策略
在特高压线东侧鄱阳湖鸟类密集区约10公里外建设替代觅食区;模拟自然湿地特征,种植苦草、莲藕、荸荠等水生植物作为替代食源;引导鸟类远离高危线路区域。
3鸟类行为引导与栖息地优化
3.1觅食地与夜栖地布局优化
通过栖息地改造,使鸟类觅食地和夜栖地尽量处于特高压线的东侧;减少鸟类穿越高压线的频次;在成新农场、五星垦殖场等关键区域调整农田水系布局。
3.2农田水位管理
针对鸭类、琵鹭、天鹅等依赖水环境觅食的鸟类,控制农田水位;越冬期保持适当干旱,减少明水面面积;破坏这些鸟类的取食条件,引导其返回鄱阳湖乃至长江中下游自然湿地。
3.3农田植被管理
改种不适宜鸟类觅食的农作物品种,如将部分藕塘改种水稻-油菜等非水鸟偏好作物,降低线路周边区域的鸟类吸引力。
4技术防护与监测预警
4.1警示装置优化
在鸟类活动密集区(如成新农场、五星垦殖场)增设发光航空警示球;试点安装声光组合警示设备,如近紫外光与声控装置结合;开发适用于特高压线路的新型警示装置。
4.2智慧监测系统
在鸟撞高风险区域安装AI智能识别护鸟装置,部署自主巡检无人机巢、仿生警示喇叭等智能设备,建立实时监测和预警系统。
4.3卫星追踪研究
对鹤类(如白鹤、白枕鹤、灰鹤)、雁类(如小天鹅、鸿雁、白额雁、豆雁)等高危物种佩戴卫星追踪器,研究其迁飞路线与高压线的空间关系,为防护措施提供精准定位支持。
5协同管理与政策保障
5.1多部门协作机制
建立电力、林业、农业、环保、科研等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定期召开鸟线关系协调会,及时解决问题。
5.2生态补偿政策
对因保护措施受影响的农户实施生态补偿;推广“生态农业补偿”,补贴农户因候鸟觅食导致的损失。
5.3公众参与与教育
开展爱鸟护线宣传活动,提高公众保护意识;组织志愿者参与巡护和监测工作。
5.4科技研发支持
设立专项研究课题,支持鸟线关系研究;鼓励电力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发新型防护技术。
通过上述综合措施的系统实施,可有效降低鄱阳湖区鸟类撞击特高压线路的风险,实现电力设施建设与候鸟保护的和谐共存。
(文/生态零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