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捧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亦称祭侄帖),感慨万千!
很多人只知道颜真卿是一位引领中国书法艺术的大家,却不知道他是唐代的一位大英雄。
唐天宝年间,安史之乱爆发,这时,唐王朝三分之一的军队掌握在安禄山手中。慌乱中,唐玄宗召集朝廷文武和各路地方官员,问:河北二十四郡,难道没有一个忠臣可以带兵抵抗吗? 在百官的缄默中,颜真卿挺身而出。
糟糕的是,颜真卿和胞兄颜杲卿当时都是安禄山管辖下的太守。颜真卿的任职地在平原,即现在的山东德州,颜杲卿的任职地在现在河北的正定。要在叛军的腹地起兵,谈何容易!
然而,在敌占区,这位文人勇敢地组兵起事,发表了讨安檄文,并且一天之内召集了一万余众,且队伍不断扩大。与颜真卿一样,胞兄颜杲卿也在河北起兵。
为了保持两支部队的协调,需要有一名联络员互通信息,颜杲卿的儿子颜季明担起了这个任务,车马奔波于两军之间。
颜氐兄弟的部队很快与安禄山的叛军正面交锋。
一个文弱书生,带领一群未经过任何军事训练的农人、商贩、工匠,还有乞丐等等,在装备严重匮乏的情况下,不断地向安禄山训练有素的正规部队发起进攻。
奇怪的是,颜真卿的部队越战越勇、越打越多,安禄山的部队越打越少、节节败退。
这始终是战争史上的未解之谜。如今看来,只能是一种解释: 文人的文化影响和人格力量所产生的巨大效应。
于是,安禄山恼羞成怒,把颜氏兄弟的家眷扣为人质。后,颜家三十余口,包括颜季明,全被杀害。
两年后,安史之乱平息,这位文化人唯一能做的,便是用文章祭祀牺牲的家人,《祭侄文稿》由此产生。
从作品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作者并无意于“书”,更无意于“法”,而是任其笔墨随着情感的喷涌挥洒,线条质性遒劲而深沉,与切骨之痛浑然交融,真正达到了古人所向往的借书法 “达其性情,形其哀乐”的最高艺术境界。
记得康德说过:美是对功利的删除,是对灵魂的启迪。
《祭侄文稿》太美了!是用血泪砌成的悲壮之美——高昂、慷慨、凝重、倔犟,无不张扬出中国士人的刚烈之气!
颜真卿的书法作品之所以成为千古一绝,不仅仅在于他笔墨的灵动,更重要的是他气质和人格的传播。他的精神遗产,才是我们需要加倍珍惜和景仰的。
二0一五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读帖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