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网记者郭宏鹏 实习生温远灏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昔日王勃在《滕王阁序》里歌咏过的和谐景象,为今天的秀美江西留下了绝佳的注脚。行走在这片土地上,无论是赣东还是赣西,茂密的森林莽莽苍苍;不管是赣南还是赣北,碧绿的江河一泻千里。绿色,是赣鄱大地不变的底色;绿色崛起,是赣鄱大地不变的追求。
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指出,江西生态秀美、名胜甚多,绿色生态是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一定要保护好,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目前,在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的打造中,江西正在迅走疾奔,唱响生态文明“好声音”。
《法制日报》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作为江西“母亲湖”的鄱阳湖,是我国最大淡水湖和四大淡水湖中唯一没有富营养化的湖泊,也是具有世界影响的重要湿地;鄱阳湖流域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又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有着重要影响,被称为长江“最后一盆清水”。
全球湖泊保护的标杆
2月18日,数万只天鹅在鄱阳湖都昌泗山水域集结。连日来,鄱阳湖地区气温回升,数万只鄱阳湖越冬候鸟开始集结,准备北归返航。与此同时,在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汊湖围堤一侧的稻田里,工作人员监测并拍摄到2只灰头麦鸡,这是今年发现的首批夏候鸟。
众所周知,候鸟是鄱阳湖的生态符号。围绕打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江西省以促进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为主线,致力于把鄱阳湖区建设成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使鄱阳湖成为候鸟永恒乐园,更使整个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成为“美丽中国”版图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早在2002年,鄱阳湖就加入了世界生命湖泊网,是我国唯一的世界生命湖泊网成员。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在很多湖泊面临威胁的情况下,鄱阳湖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全球湖泊保护的标杆,是一种典范。”全球自然基金会主席玛丽安曾如此评价鄱阳湖。所谓“生命湖泊”,一定要有流动的水体和相对较好的水质,绝不能是一湖死水,鄱阳湖是当之无愧、真正的“生命湖泊”。
据了解,在所有的自然生态系统中,湖泊是最脆弱和最难恢复的生态系统之一,目前世界上很多湖泊几乎都面临着范围缩小、水质污染严重、生态功能退化萎缩等问题。根据调查显示,全球69%的湖泊都处于不健康状态,其余31%比较健康的湖泊中,就包括鄱阳湖。
2014年11月20日,第十四届世界生命湖泊大会在南昌开幕。两天后,世界生命湖泊网成员单位代表及境外参会代表前往鄱阳湖区进行实地考察。此次大会发布了题为《携起手来,共同保护世界湖泊的生命之源》的“鄱湖共识”。
鄱湖共识提出,世界生命湖泊组织将通过分享各国湖泊保护的成功经验和技术,为鄱阳湖保护作出积极贡献,并将在世界范围内推广鄱阳湖保护的经验。共识还提出,目前中国境内的许多湖泊面临严重的污染问题,鄱阳湖是为数不多没有受到严重污染或富营养化的大型湖泊之一。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鄱阳湖的生态保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退田还湖,设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以促进湖区可持续发展。
江西对鄱阳湖的保护取得了成效,却也面临挑战。“江西还是一个农业省份,鄱阳湖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农业面源污染。”玛丽安认为,江西在发展农业的同时,要控制好农药化肥的使用,减少对鄱阳湖的污染,政府应当引导农业朝有机农业方向发展。
立法保护“一湖清水”
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这成为江西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规划。
为更好保护好鄱阳湖,助力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这一国家战略,江西省委、省政府坚持立法先行,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2012年5月1日,该省首部针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地方性法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保护条例》开始施行。条例明确,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逐步建立绿色GDP考评机制,提高生态指标考核权重,考核结果将作为当地主要负责人任职、奖惩的重要依据;对汇入鄱阳湖的主要河流,实行行政区界上下游水体断面水质交接责任制,交接断面水质监测结果将作为环境保护实绩考核的重要指标。
与此同时,江西省建立健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补偿机制,设立生态补偿专项资金。生态公益林按有关规定实行生态补偿。在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使湿地资源所有者、使用者合法权益受损的将给予补偿。湖区专业渔民因禁渔造成生活困难的,给予必要的生活补助。
“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作出‘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的战略决策,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江西省环保厅负责人介绍,该省将生态环境作为市县科学发展综合考核5个一级指标之一,在全国率先建立绿色市县考核体系。
《法制日报》记者了解到,自2014年11月获批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后,该省致力打造“美丽中国”的江西范本,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积累新的经验。这也为在新的起点上深入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了新的重大机遇。
据介绍,江西省积极开展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制定实施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保护条例》、《江西省湿地保护条例》、《江西省生活饮用水水源污染防治办法》等一系列地方性环保法规,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2015年8月,江西发布了比国家标准更严格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旨在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要求,发挥标准在环境保护中的“总开关”作用。
6年多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已初步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带动全省“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的龙头作用逐步显现。
据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 ,国土面积5.12万平方公里,分为湖体核心保护区、滨湖控制开发带和高效集约发展区。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将重点打造光电产业基地、新能源产业基地、航空产业基地等八大新型工业产业基地;推进“两核(彭泽、万安核电站)一控(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打造南昌、九江、景德镇、鹰潭的区域性交通枢纽地位。
在积极推进重大工程建设的同时,江西省充分利用国家赋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先行先试权,已开展了生态公益林补偿、“五河”及东江源头生态补偿、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补偿、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补助等,并提出了采取调整行政区划、组建集团公司、实行股份经营等方式,解决鄱阳湖区域旅游资源一山多治、一湖多治的现象。
鄱阳湖发展的危与机
去年夏天,鄱阳湖湖面爆发蓝藻,使其又一次牵动公众的神经。而在此前的全国“两会”期间,水利部部长陈雷明确表态支持江西修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据媒体报道,这一项目已上报到国家发改委,多数部门对项目表示同意。
随后,江西省有关部门召开“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水资源论证”项目启动会,这也标志着这个被誉为“第二个三峡”的国内重大水利工程上马驶入“快车道”,引发广泛讨论。
于是,此次蓝藻事件让环保人士将矛头再度指向江西省一直雄心勃勃力推的这项工程,尽管距离1980年该工程第一次被提出已有35年。原本江西有更大的雄心,水利枢纽包括了防洪、发电、灌溉、航运等多项职能,但由于多次申报受挫,江西只能不断改变申报策略。35年间,先是改“建坝”为“建闸”,后又取消防洪、发电功能,以生态为主,控枯不控洪。
《法制日报》记者了解到,鄱阳湖丰水期水域面积最大可达4000平方公里以上,到冬季枯水期却“瘦身”至几百平方公里,最大容积和最小容积相差几十倍。正是这种时令性的水陆交替的特殊景观,为鄱阳湖的湖滩草洲湿地生态系统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温床。
但是进入2000年以来,鄱阳湖枯水期提前、持续时间延长已成为常态,历史最低水位不断被刷新。于是,鄱阳湖大旱的报道近年来屡见报端,年复一年发出危机信号。
不少专家认为,鄱阳湖低枯水位呈现常态化趋势,除了下雨天数减少了,也有人为因素的作用。江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分析发现,三峡工程全线建成前后,鄱阳湖水域面积发生明显变化,工程建成后比建成前鄱阳湖水面明显减小,各月平均约减少100~1100平方公里。
随着干旱的频繁发生,鄱阳湖鱼类的产卵场、产卵量不断递减;渔业资源出现低龄化、个体减少的趋势。鄱阳湖生态系统遭受威胁,并引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使得鄱阳湖流域沙化呈现扩大趋势,沙化土地面积已经达到3.89万公顷,并每年以3至5米的速度向外蔓延。
10年前,江西师范大学鄱阳湖生态资源与环境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鲍曙明曾发表题为《鄱阳湖危机》的文章,认为受水枯竭和水质污染的影响,鄱阳湖面临着“水质危机”、“生态危机”、“公共卫生危机”三大危机。
不幸的是,鲍曙明的这一悲观预测随后数年内即得到应验:在历史低水位的影响下,鄱阳湖陷入资源和生态危机——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渔民生产生活陷入困境;湖面严重萎缩,候鸟觅食场所减少。同时采砂、种树、围堰堑湖、水质污染等人为破坏湖区资源环境的行为日益突出。
鄱阳湖生态发展面临的困境,与洞庭湖昔日的窘境如出一辙。尽管一系列地方性环保法规已经出台,但“徒法不足以自行”,针对湖区实际,江西多次集中开展以严厉打击非法捕捞、非法猎杀、非法采砂、违法违规填湖、非法排污等违法行为为主要内容的鄱阳湖综合整治行动,全力促进湖区社会治安局势总体平稳。
此外,依法打击刑事犯罪,严厉打击湖霸、港霸、砂霸等恶势力犯罪,深挖恶势力背后的“保护伞”;重点化解突出矛盾纠纷,防止矛盾激化酿成影响稳定的事端;规范湖区管理,努力实现湖区长治久安……
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在江西考察时曾语重心长地说道,像江西这样好的生态环境,在中国已经不多了,一定要保护好鄱阳湖的生态环境,使鄱阳湖永远成为“一湖清水”。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通过各种资源的合理保护和利用、各种污染的有效控制和治理,使江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资源永续利用。
实践证明,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相辅相成,不可偏废。一流的生态环境,是江西引以为豪的特色,更是江西的宝贵财富,必须肩负起保护好“一湖清水”的重大使命,才能为江西科学发展增添更强的后劲,为江西的绿色崛起拓展更大的空间,不断谱写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
法制网南昌3月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