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网群   

朱元璋时代明军为何常胜:军事技术领先欧洲200年

媒体:凤凰网历史  作者:内详
专业号:鄱湖人家 2011/1/23 9:53:13

核心提示:沐英也比欧洲领先了200年左右,欧洲还要到16世纪末17世纪初,荷兰士兵才在训练时分成几排轮番射击,它与沐英的叠阵基本是一致的。元末明初,拥有大量火器的朱元璋军队,其先进的装备、编制、战术,已经将亚欧各国远远抛在了后面。

 

 

文章摘自《大明帝国战争史》 作者:李湖光 出版: 凤凰出版社

古代枪炮在实战中的缺点是装填弹药的速度慢、发射程序繁琐,打完一发弹丸之后,重新装配弹药要消耗太多的时间,这个难题深深地困绕着枪炮手,因为如果对手是骑兵的话,早就挥刀跃马奔驰过来啦。由此可见,枪炮要迅速连续射击才能在战斗中摆脱被动局面,并威慑对手。可是,初期的火器怎能与连续射击的现代精良枪械相比。那么,古人是如何解决这一难题的呢?其实,我们不应该低估古人的智商,这个难题在金属管形火器出现后不久就解决了,时间大约在元末明初。说来话长,当然要从灭掉元朝创建明朝的明太祖朱元璋说起。

朱元璋于1328年(天历元年)出生于濠州(今安徽凤阳),自幼家境贫困,然而却天生资质聪明过人,胸怀济世安民之志。他乘元末社会矛盾激化而天下大乱之机,毅然从军,投靠濠州的起义军将领郭子兴。从普通一兵干起,因功跃升为带兵官,到处招兵买马,扩充实力。到了1355年(至正十五年)郭子兴病死时,朱元璋已经羽翼渐丰了。同年6月,他率水陆大军渡过天险长江,南下开拓根据地,不久占领了集庆(令江苏南京)这个传统上虎踞龙蟠的形胜之地,收降军民50余万,以此为基础,势力慢慢向四周扩张。

说了这么多,该说到朱元璋与火器的联系了。朱元璋打天下必然离不开火器,他最早与火器打交道是在南渡长江的前夕,当时还驻军于江北的和州,多方招揽人才,等待时机,在此期间,有一个名叫焦玉的匠人前来求见,并献上几十条“火龙枪”。朱元璋命得力助手徐达在军中试射,证实这种武器能够洞穿一层皮革。朱元璋非常高兴,认为拥有此枪取天下就更加容易了。遗憾的是,火龙枪的样式及具体构造如今已经失传,后人无从知晓。但是从元末明初保存至今的大批火器实物表明,朱元璋及他的对手装备得更多的枪铳类火器是“手铳”。

手铳各种型号不一,一般长约4.2至4.5厘米、口径2厘米左右、重约5至9斤,共分为三部分,即由发射弹丸的前膛、填充火药的药室以及尾銎这三部分组成,尾銎是供将士们在作战时插入长木柄的,这样,两手抓紧木柄就可以将手铳举起来射击了。如果在铳身加固四至五道横箍,还可以起到防止爆膛的作用。作战时只要点燃手铳药室外面的引信(通常是左手持铳,右手点引信),弹丸会迅速射出来。但是,那时候的手铳还没有准星及照门,因而射击的准确度比较差,在不瞄准的情况下想射中目标主要是靠运气了。朱元璋军队南征北战,处处可以看到手铳的身影。

朱元璋首次使用火器作战是在与张士诚争霸的时候,当时朱元璋已经攻下集庆(马上改名为“应天”),接下来便与盘踞在浙西的一代枭雄张士诚发生了摩擦。寻根究底,张士诚也是元末起义的群雄之一,他出身盐贩子,乘局势动荡之机,崛起于江北淮东,不久渡江南下,占领了以平江(今江苏苏州)为中心的浙西一带地区,与随后南下的朱元璋的根据地毗邻而居。一山难容二虎,两人由摩擦发展成大规模的武装冲突,拼了个你死我活。

1359年(至正十九年)2月,朱元璋的骁将胡大海向绍兴发动进攻。

防守绍兴的是张士诚的手下吕珍,他率领守军冒着枪林弹雨、以火筒(即火铳)、火箭、炮石从城上往下射击。接着,他又出奇兵冲出城反击,下令手下将士以数十条火筒对着目标同时开火。很明显,这样的齐射是一次性的,射完之后便难以为继了,那时还没有办法保持连续射击,做到用优势的火力长时间地压制对手。不过,火器在这次战斗中还是有成果的,胡大海的部将蔡元帅就在攻城时被守军用火筒击中而倒地不起。

不久,胡大海也以牙还牙,使用了火筒、铁弹丸、石炮等火器,在弓箭等冷兵器的配合之下进攻。最惹人注目的是,在这次攻城中首次使用了金属弹丸铁弹丸,这是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的。

胡大海屡攻不下绍兴,在反复较量的过程中付出了一定的伤亡代价,只好撤走。在此战中,双方都不约而同在战争中动用了火器。但是火器还没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参战将士也不懂连续射击的战术。

朱元璋的军队用火器攻城,也必定会用火器守城,这叫“风水轮流转”。1362年(至正二十二年)3月,张士诚令其弟张士信、吕珍率军万余反击朱元璋,包围了诸暨,守将谢再兴抵抗了29天之后,援军胡德济终于赶到了,并参与守城。当时到处传闻朱元璋又派出了新的援军,正在日夜兼程赶来。张士信、吕珍所部害怕遭到守军与援军的内外夹击,从而军心不稳。胡德济、谢再兴两人决定乘隙出击,他们事先让将士们饱食一顿,等到夜深人静之时,再令将士们一齐出城高声呐喊,一边敲锣打鼓,一边射击铳炮,装作又有大批援军已经来到的样子。张士信、吕珍果然大惊失色,争路而逃,部属自相蹂躏,惨败而归。

这些战例表明那时候已经在陆战中广泛使用火器,那么在水战中是否也使用火器呢?历史记载朱元璋确实在水战中大规模动用过火器,而且过程非常精彩,下面需要详细介绍。不过,有胆量与朱元璋进行水战的不是老对手张士诚,而是野心勃勃的陈友谅。

陈友谅,沔阳人(今湖北仙桃),渔民出身,乘天下乱成一锅粥的机会浑水摸鱼,投靠湖广起义军徐寿辉部,用不了多久,他便削尖脑袋费尽心机钻入了领导层,做了个领兵元帅。按照这个升迁速度顺利地再发展下去,下一步就是弑主自立,另起炉灶了。1360年(至正二十年)闰五月,陈友谅经过精心策划,杀死了徐寿辉,在长江边的采石五圣庙中称“帝”,国号“汉”,地盘横跨湖广、河南、江浙、江西的部分地区。但他还不满足,企图顺着长江而下,一口吞并朱元璋。然而,骄兵必败,汉军在应天城下中计受挫,顶不住朱元璋强大的军事压力,接连丢掉了太平、安庆、江州,一直倒退回了武昌。

陈友谅虽败,但实力犹存,他利用朱元璋主力回师江北之际,在1363年(至正二十三年)4月顷巢而出,以号称“八十万”的水陆大军包围了重要的战略枢纽鄱阳湖边的洪都(今江西南昌),同时,顺势攻取了吉安、临江、无为州。

陈友谅这次出兵,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迅速攻克洪都,庞大的汉军水师经长江口集结在鄱阳湖,参与进攻洪都。这支水师有丰富的攻坚经验,但他们不是凭着当时的先进武器火器来攻城,而是靠巨舰。巨舰攻城不是天方夜潭,例如1360年(至正二十年)闰五月,陈友谅在进攻长江边的太平城时,动用巨舰乘水涨之机紧挨在太平城西南边的墙垣而停泊,就这样,一群群的水兵们轻易地从高大的舰上跃上城墙,一举破城。

汉军的巨舰高数丈,上下分成三层,楼层与楼层之间互相听不见说话,每一层都放置了走马栅,可容得下三千余人。这一刻,陈友谅打算故伎重施,力图以巨舰强行停靠在鄱阳湖边的洪都城墙,再重演攻克太平的一幕。谁知,巨舰怎么也靠近不了城墙,原来朱元璋吸取了太平之败的教训,事先已经将俯瞰湖泊的城墙重新改建,向后移了三十步。

鄱阳湖里的汉军水师面对着可望而不可及的城墙,只有干瞪眼的份,没办法,只好以步兵强攻了。汉军步兵携带着箕形的竹盾登上岸,蚂蚁一般地向洪都城抚州门涌来,有几处城墙在这些人不惜代价的进攻之下坍塌了,城池眼看就快要失守。在这个关键时刻,洪都守将邓愈率领的军队拿着火铳,及时出现在城墙破损口处,将所有的火力都集中在这里,立马打了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阅读 442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