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鄱阳湖民间戏称“鄱阳人的湖”,原名彭蠡泽。南北朝时期,因地壳运动,南鄱阳湖地区的枭阳县、海昏县下沉。彭蠡泽水面逐渐南移,浸入鄱阳境内,最后变成了茫茫鄱阳湖。到了唐代,鄱阳西境的“鄱阳山”已沦为湖中小岛了。《舆地记胜》卷23载:“饶州:‘ 鄱阳湖,湖中有鄱阳山,故名鄱阳湖’”。足见鄱阳湖因鄱阳境内的鄱阳山而得名。最早出现在文献的“鄱阳湖”之名,是在晚唐诗人韦庄的一首《泛鄱阳湖》的诗歌中,比秦初江西最早建县治的鄱阳,晚了一千多年。
湖因县而得名,一是鄱阳县的资格老。远古夏商时建番邑。《史记》上有“吴伐楚取番”的记载。番(古音“鄱”),东汉时加“ 阝”,称“鄱阳”。古“番邑”辖今鄱阳湖周边十几个县,北至安庆,东到衢州,是个诸侯国。二是鄱阳县名气大。鄱阳自古为江西文化大县、江南名县。三是鄱阳县占有的水面广,又地处信江、昌江、乐安河三条大河的交汇点。历代为“水运枢纽”、“东南都会”,是历史郡、州、府所在地。
这个响亮了两千多年的鄱阳县名,一直沿用到1957年1月。当时鄱阳县委某领导是个南下的工农干部。一次,朋友写给他的信,本是写“鄱阳”,却鬼使神差被邮局送到“瀋阳”去了。为此,他心情不“爽”。认为“鄱”字生僻,不好认。以简化为由,一个报告汇报到“江西省人民委员会”。“省人委”的办事人上报国务院批准,将古鄱阳改为“波阳“。没想到,这个违背民意的轻率做法引起了鄱阳各界的强烈反应。大家认为,更改县名,不仅会涉及到几千年古籍记载和鄱阳湖与鄱阳县的渊源关系,还涉及到招牌、名称、公章及社会认知等一系列问题,负面影响极大,于是形成书面报告,要求把“波阳”改回“鄱阳”。不巧,当年“反右”开始,许多爱提意见的“乌鸦嘴”被打成了“右派”。原来积极要求改回县名的“有识之士”“工商界人士”,再也不敢吭声了,事情就这样不了了之。于是埋没了“祖宗”鄱阳县,留下了“子孙”鄱阳湖,这一“波”折就“波”去了46年!
改革开放,名牌重创。自1996年起,县内有识之士在各种场合,以各种方式建言改回县名,都未见结果。直到2002年10月,该县省级重点中学——“鄱阳中学”举行校庆100周年。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校友云集母校。在当日“茶话会”上,武汉某科研单位的“高工”打了个头炮,拟好《鄱阳是祖宗留下的千年品牌》的书面建议,由其同学——香港某集团公司董事长当众交给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人。到会的校友齐声呼吁,此事通过县电视台的实况转播,报纸宣传,全县上下震动很大。2003年12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终于将县名改回“鄱阳”,结束了46年文化古县被“埋名”的历史。
这样,鄱阳湖、鄱阳湖候鸟、鄱阳湖湿地、鄱阳瓦屑坝移民、鄱阳湖生态经济圈、赣鄱大地,都与古邑鄱阳、文化鄱阳4000多年的文明史联系在一起了。(孔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