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长江江豚拯救行动计划2017年春迁地保护项目在鄱阳湖启动。8头鄱阳湖江豚将被打捞出来,迁居湖北,开展鄱阳湖、何王庙、天鹅洲江豚保护种群交换。这也是鄱阳湖江豚继2015年首次移居湘鄂后的第二次迁地保护。为何总是鄱阳湖江豚“搬家”?首次迁出的鄱阳湖江豚在“新家”生活如何?昨日,记者就此连线中科院水生所鲸类保护专家和湖北天鹅洲长江江豚自然迁地保护区负责人。
江豚在鄱阳湖水面戏耍。
捕捞队在鄱阳湖都昌水域集结。
科研人员观察江豚情况。
迁地保护昨在都昌展开
昨日,按照农业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长江办)统一部署和安排,赣、鄂、湘、皖等渔政主管部门和相关豚类自然保护区相互协调,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作为技术支撑单位,组织都昌县渔民捕捞队开展此次迁地保护行动。
参加行动的有水生所科研人员、相关保护区技术人员、渔政管理人员、渔民等近60人,动用大小渔船14艘,捕捞网具1600米。
昨日,鄱阳湖阴雨绵绵,气温骤降,观察条件较差,捕捞队冒雨在都昌县及相邻水域开展江豚调查工作,全天共观察到江豚近30头次。昨日中午12时30分许,捕捞队选择有利地形,将十几头江豚围在数公里内的封闭区域内。由于天气条件较差,拟今日进一步缩小包围圈,正式开始围捕。
系鄱湖江豚第二次迁地
据中科院水生所鲸类保护生物学学科组学科组长、博士、研究员王丁介绍,鄱阳湖江豚首次迁地保护是在2015年。当年3月,鄱阳湖8头江豚被捕捞移居湘鄂,担负“繁衍微笑”的重任,地点分别是湖北湖南交界处的何王庙/集成垸长江故道和湖北石首的天鹅洲故道。
今年的迁地保护,拟定江豚总数不超10头。其中,8头江豚将从鄱阳湖中捕捞,再次迁入何王庙和天鹅洲,以加快长江江豚种群繁殖。
鄱湖江豚种质资源最优
迁地保护的“种豚”来源为何连续两次选定鄱阳湖?
这首先要谈到江豚的“身世”。 王丁说,江豚分布范围广,波斯湾、东南亚、我国沿海,甚至日本沿海都有。但长江江豚不一样,它是整个属海豚科六个种里唯一一个淡水亚种,只生活在长江。所以,保护工作责无旁贷地落在中国人身上。
王丁介绍,每年6至7月份的丰水期和12月份的枯水期,该所会专门对鄱阳湖进行科考。水生专家发现,鄱阳湖的江豚怀孕率很高,很多母豚刚刚生完又接着怀孕。因此,虽然每年都会发生江豚意外死亡事件,但鄱阳湖里江豚总数依然保持在450头左右,甚至还有所增长。
“这个数据是洞庭湖江豚的5倍,接近长江流域全部江豚种群的一半。因此,鄱阳湖不仅是长江江豚的伊甸园和避难所,更是最优良的长江江豚种质资源库。”王丁说。
据悉,此次江豚捕捞将选30头以上,对每头个体的体长、体重进行测量,鉴定性别,进行B超检查,抽取血样等,然后根据江豚的年龄、健康状况等,或直接施放,或暂养网箱,最终选择8头合适的个体移出鄱阳湖。
首迁江豚已有两头产崽
首批迁出鄱阳湖的江豚在“新家”生活如何?昨日,记者与湖北天鹅洲长江江豚自然迁地保护区负责人高道斌取得联系。
高道斌介绍,首批从鄱阳湖迁入该保护区的江豚已成功添丁。“2015年,从鄱阳湖迁入的江豚是2公2母。去年,2头母豚成功产崽,生了1公2母共3头小江豚。”他高兴地说,这些幼崽身体状态很好。
据悉,另外4头(2公2母)鄱阳湖江豚则被放养到何王庙(集成垸)江豚保护区。王丁介绍,何王庙保护区水域面积广阔,自然条件优越,水生生物丰富,饵料资源充足。在这个良好的生活环境里,迁入的鄱阳湖江豚家族添丁产崽未来可期。
文/图 郝玉江 易梓林 记者石鹏 许南平 实习生周棋
■新闻链接 :江豚迁地保护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江豚生存环境不断恶化,数量急剧减少。经模型预测,如不采取保护,长江江豚自然种群最快可能在未来10年内消失。在农业部的领导下,长江江豚保护计划出台,含三大措施,分别是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人工饲养与繁殖。迁地保护,就是希望赶在长江生态系统彻底崩溃之前抢救出一部分江豚,尽可能多建立“自然迁地保种”种群,以延续长江江豚的自然繁衍。
(江南都市 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