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地方传说、鬼狐精怪故事较多
早在五千多年前的原始社会,就有人类在江西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在长期的生产和社会实践中,广大劳动人民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极其丰富优美而神奇的民间口头文学,特别是民间传说故事。
据原江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副编审丁慰南考证,江西的民间传说故事,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既有神话、人物传说、革命斗争传说、地方传说、动植物传说、土特产传说、瓷都传说、风俗传说,又有幻想故事、生活故事、鬼狐精怪故事、机智人物故事,还有寓言笑话等。可谓包罗万象,无奇不有。
就分布情况来看,地方传说、风俗传说、幻想故事、生活故事、鬼狐精怪故事数量较多,分布也较广,几乎遍布江西全省各地;历史人物传说、机智人物故事多见于赣中、赣北地区;革命斗争传说多集中于赣南一带,而神话较少,只在部分地区有所记录。
“一方水土,一地风情。”16日,丁慰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江西的地方传说,大多依附名山秀水和名胜古迹。因此,无论是烟波浩渺的鄱阳湖,还是巍峨雄伟的滕王阁,都蕴藏了许多优美神奇的传说故事。
那些传说故事,有的记述了一段历史事件的片段,有的叙说了某一名胜古迹的由来,有的展示了当地丰富的民情,有的则伴随着神仙鬼怪的活动,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状貌和深层的历史文化背景。如《石钟山的传说》、《夜明珠》、《东林寺的传说》等。
江西的风俗传说,还反映了江西民间某些独特的民俗事物,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例如,有关傩的传说,在江西境内广为流传。如《石邮傩神不派兵》、《潭中锣鼓响》、《傩神为何只有头没有身子》等,故事内容奇特,神话色彩浓厚,从中可以窥视出赣傩的悠久历史及演变的某些特征。
据丁慰南研究,江西的人物传说比较多见。“江西的历代名人,尤其是文化名人众多。”丁慰南解释说,自古以来,凡是名人,必有传说或逸事流传。如东晋杰出的诗人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归田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而黄庭坚忠烈报国的传说,也为许多人耳熟能详。
此外,江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策源地之一。安源大罢工、南昌八一起义、井冈山斗争、五次反围剿、三年游击战争,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江西大地上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斗争传说。
传播方式很单调
相比较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体裁,江西民间传说故事的传播方式却很单调。
江西各地农民把讲故事称为“讲古”、“嘈天”、“讲瞎话”、“讲白话”等。通过口头讲述民间传说故事,寓教于乐,启迪后人,使人颂扬善美,鞭挞邪丑。传统民间故事更多是在山区农村传承。旧时江西山区农村生活贫困,交通闭塞,文化生活缺乏,讲故事成为劳动人民生活中的一大乐趣,它不但起着满足群众对文化生活需求的作用,而且还传播了生产斗争知识和各种历史知识,为群众喜闻乐见。
民间故事传播的另一种方式,在城市往往是“茶馆说书”。这种有固定场所、带有集体性的传播方式,在江西境内较为普遍。据传,从明清以来,南昌瓦子角就是著名的说书地方。人们来到茶馆,一边喝茶,一边听故事,从早到晚,络绎不绝,盛况空前。能讲250多则民间传说故事的筱贵林,曾在南昌名气颇大。南昌曾流传一句话:只要筱贵林开了口,你就莫想走。
然而,在世事变迁中,现在的瓦子角已非昔日的瓦子角。此外,随着筱贵林、郭龙桂、尹冬田、陈金龙、林家科等著名民间传说故事讲述家的相继故去,一个淹没于时光之流下的问题,逐渐显山露水。那就是,民间传说故事口头性这一本质特征在今天有无变化?它是否还是第一位的?它会不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很快消失?
对此,丁慰南表示,新时代确实给民间传说故事带来了新的情况,提出了新的问题。随着整个民族文化水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掌握了文化科技知识。一方面,不少民间故事家由过去以讲唱为主的活动方式,到逐渐拿起笔来,从事书面文学的创作,开始走进作家行列;另一方面,大量的民间传说故事被公开发表和出版,人们可以直接从书面上阅读和欣赏。这就使得民间传说故事的书面性增强了,口头性相对地削弱了。
同时,还由于社会各方面的进步,物质文明生活的提高,都市日益现代化,乡村日益城市化,大众传媒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这一切都在急剧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观念和生活方式。如今,在广阔的农村,夏日和冬闲,人们围坐在一起“讲古”的机会日渐减少。审美观念的变化和对艺术情趣多方面的要求,使得人们已不满足于那种民间古朴、单调的讲唱文娱活动。显而易见,民间传说故事的活动阵地已被严重挤压,它的接受对象也在不断减少。
民间传说故事与人类语言共存亡
民间传说故事的创作和传承的方式都已发生深刻变化。这是否意味着以口头性为本质特征的民间传说故事将会很快消亡?
“当然不会!”丁慰南解释说,从根本上讲,属于口头文学范畴的民间传说故事是与人类语言共存亡的,只要人类存在,就要用语言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对事物的看法。例如,现实生活中发生了一件奇特的、动人的事件,或者一个人不同寻常的遭遇,就会在社会上流传,这就是人民群众的口头文学创作。
同时,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不可能绝缘。因为,作家的作品在老百姓的口头传播中,必然会有所加工和变异,从而变成具有口语化特点的民间文学。这种相互转化的现象,在文学史上屡见不鲜。我国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寻夫》、《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与许仙》就是最典型的例证。此外,民间传说故事之所以能够世代相传到今天,乃是它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所致。每个人,都可能从儿童时代开始就受到童话、寓言和民间传说故事的启蒙教育。
“诚然,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发展,在口头文学范畴中,有的体裁已经或正在消亡。”丁慰南举例说,在原始社会人类思维基础上产生的神话,仅是那个特定时代的历史产物。像那些体裁样式的作品,今后不可能再产生了。至于带有神话色彩和科幻想象的故事另当别论。
关注现状,是为了展望未来。丁慰南认为,作为人们精神食粮的一部分,民间传说故事还将在人民群众中继续传播和多渠道发展。如果说会消亡,那也将是一个极其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一切民间文学都不可能按着原有的面貌重复、再重复,必然会在体裁、形式和类型上有新的突破。
“人类的社会生活,是民间传说故事生长的土壤。只要土壤在,苗儿总会长起来。”对于江西民间传说故事的未来,丁慰南信心满满。文/记者石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