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合肥市文广新局主办,合肥晚报等媒体支持的“合肥文化大讲堂”每月最后一个周六与市民见面,11月30日下午大讲堂迎来第二讲,合肥市政协副秘书长、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戴健为市民解说《江西瓦屑坝与合肥》,获得市民好评。
一场空前的“大迁徙”
很多人或许不知道,合肥地区约半数以上的先民,包括“龚张李段”四大姓和周、王、吴、蒯、洪、郭、许等姓氏,均来自“江西瓦屑坝”。那么,瓦屑坝在何处?作为移民的出发地,它的地理环境如何?
600多年前朱元璋称帝并定都南京后,将现在的安徽地区划入直隶,重点经营。为了迅速恢复和发展江淮流域的经济,大明王朝陆续大规模移民,其中,江西“填湖广,移直隶”,于是不断有鄱阳湖一带的居民循水路向江淮之间迁徙。“仅就合肥而言,如皖系军阀首领段祺瑞的段家从饶州迁来,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的刘家从进贤迁来,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的先祖许家从湖口迁来,而早于他们崛起于合肥以龚鼎孳为代表的龚家则从临川迁来。”戴健多年分析研究认为,从元末至明代中后期,鄱阳湖周边的居民都曾向合肥周边大规模迁徙。
“20多年前,因为编写《刘铭传年表》须查找其祖籍的原因,我开始了对瓦家坝的搜寻和探访。”戴健说,瓦屑坝本是鄱阳湖畔的一个古老渡口,是明初移民的集散中心,政府官兵将被安排移民的对象聚集到瓦屑坝,然后上船遣送到目的地。实际上瓦屑坝移民原居地分布在江西饶州(鄱阳)、九江两府各县。因年代久远,移民后代随着传说的递减,逐渐淡忘了具体祖居地,将记忆的思路定格于“瓦屑坝”,似乎“瓦屑坝”成了原居地,这是一种思乡情结的归宿。“瓦屑坝又有瓦集坝、瓦阙坝、瓦硝坝、瓦窑坝、瓦砾坝等称,在合肥,瓦屑坝依方言逐渐读成瓦家坝。”
一个出发地的“符号”
“瓦屑坝”这个移民移出地地名在安徽省淮河以南地区广为流传,只是长期以来许多人不知道它的确切地址而已,这也勾起了很多现场观众的好奇。
“其实,元末鄱阳湖一带的群众,甚至包括南昌城筷子巷和朱市巷的市民,就有奔今天的安徽、江苏一带安家谋生的习惯。明初政府组织大移民后,一部分扎下根发展势头不错的‘江西老表’又回头召唤了不少亲友继续向江淮地区迁徙,这就形成从元末到清朝源源不断的移民链条。”
合肥地区半数以上的先民来自江西,如李宗仁为合肥唐氏家族撰的《五修唐氏宗谱序》中就有“唐氏始祖……由江西瓦砾坝迁于肥南”句,70年前在合肥读中学、后移居美国的著名史学家唐德刚也说他的祖先来自瓦家坝。“所以我得出这样的结论:一是‘合肥四大姓’龚、张、李、段和其他几个大姓,如周、刘、王、吴、蒯、洪、倪、黄、费等,相传祖籍皆在鄱阳湖周边。二是根据《肥西县志》的统计,肥西征集到的31部族谱中,有16部记述他们的先祖来自江西。” 戴健强调说,从严谨的角度看,半数以上的谱记述来自江西不一定恰好就是半数以上的先民,但至少可以说明朱元璋时期从江西移民安徽的人甚众。“我认为,‘江西老表’向安徽迁徙是不是一定都从瓦屑坝出发并不重要,瓦屑坝只是鄱阳湖周边的一个有代表性的‘点’,是一个移民出发地的‘符号’。这个‘点’和‘符号’大到可以形成震慑作用时,就可以想见它的影响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