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候鸟。本报记者周霖摄
3月24日,“2010新闻鄱考”第一项行动“鄱阳湖旅游大探寻”即将起程之际,一位旅游界重量级人士打来电话,报名担当志愿者。这一消息让记者很激动。因为,正是这位人士,用他不倦的步履,锐利的眼睛,探索、发现了一个个经典风景。而一些专家也寄语我们,除了有趣、好玩外,还要深层次思考、探寻发展鄱阳湖生态旅游之路。
资深人士加盟行动,要求不透露姓名
当日,一个报名电话让我们的行动队伍陡增技术含量。打电话的是位旅游界资深人士,他在江西乃至全国旅游界都享有极高声誉。最为业界佩服的是他对景点开发的敏锐洞察力,一块块处女地在他的打造下,点石成金。
他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为鄱阳湖区域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省旅游部门设立鄱阳湖生态旅游示范区,是紧密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国家战略和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建设旅游产业大省战略部署的重大举措。
“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必须大力加强旅游宣传,充分发挥鄱阳湖生态旅游示范区的整体优势,制造出世人瞩目的‘鄱阳湖印象’。鄱湖旅游大探寻,是寻找、制造、提升‘鄱阳湖印象’的前提,只有把我们家底摸清了,亮点摸透了,才能有的放矢,精准发展。”该资深人士表示,“要摸旅游家底,没有别的近途可抄,只有用脚步去探索,用眼睛、耳朵去见证,用心去思考。因此,2010新闻鄱考很有意义,我想随队一起出发。”
参加是参加,这位人士也提了唯一一个要求,不能透露他的姓名。这叫记者为难了,从新闻学上说,借他的招牌,我们能提升新闻的价值。但从旅游角度看,有了他,我们的探寻战果会更辉煌。权衡再三,只能答应了。
游山不玩水,这一旅游格局要打破
对于我们的行动,专家们有许多充满睿智的建议。
“从全国旅游格局看,大湖旅行难开发,因为其流域广,自然风光有许多相同性,很难找到突破点。”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冯淑华说,“鄱阳湖作为全国第一大淡水湖,其旅游开发就存在这个问题,比如说草洲、候鸟、湖水等自然元素,各地都有相似性,就全湖而言,很难以差异化串联起来。因此必须找到新的抓手,这一抓手就是文化。此次鄱阳湖旅游资源探寻,要集中力量加强这方面的挖掘,寻找各地的非物质文化亮点。比如说渔鼓、渔歌、船工号子。从文化入手,鄱阳湖可能率先在全国走出一条大湖旅游的新路子。”
“江西旅游一直有着游山不玩水尴尬,井冈山、三清山、庐山等都是全国、世界旅游名山。相对而言,水则乏善可陈。不是我们没有资源,我们拥有全国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保护得最好的大湖。”省社科院科研组织处处长叶青介绍,“发展鄱阳湖旅游,要在统筹原则下差异化发展,像哪里的渔家风情最淳,哪里的草洲最美,哪里的湖面最浩瀚,哪里的沙滩最好,都要找出来分类着力打造,而不能各地一拥而上什么都搞。希望你们带着这种使命,去寻找相同元素中的不同点。”
瞧,要不怎么说是专家呢,这么一说,让我们觉得此行肩上的担子很重,也很有意义。
本报记者刘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