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晓榕 摄
宜春古城坐落在武功山脉中段及其两条余脉的腹地,四周被蜿蜒起伏的低冈山丘包围着,一川丰盈的秀水从西向东纵贯全城,城内丘山起伏,春台公园、化成古寺、袁山公园树木葱郁,古韵犹存。公元前201年,堂邑侯陈婴奉命在秀江之畔筑城立治,因“城侧有泉,莹媚如春,饮之宜人”,故名宜春。也有“四季如春,气候咸宜”之说。至明末清初,宜春古城之内,街巷之间仍然河渠纵横,泉眼众多,至今仍留存“三眼井”、“六眼井”等地名。唐代大文豪韩愈任袁州刺史,曾感叹道“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
丰富的森林资源
森林与泉水,是宜春古城之魂。今天宜春所辖一区三市六县1.86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分布着“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全市共有耕地面积723万亩,林业用地面积1561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52.8%。宜春水热资源丰富,地理环境优越,山地、丘陵、平原交错,地形复杂多变。境内山脉纵横,水网稠密。九岭山横亘于北,武功山耸峙于南,幕阜山脉、玉华山脉从区域东南和西北两角绵延入境;流经境内的赣江、锦江、袁河、肖江、潦河、修河及其大小支流如稠密的血脉,生生不息,哺育着境内众多的生灵。
优越的自然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养育了丰富的森林资源。据1982至1983年两年的调查,境内共有木本植物计96科、332属、910种,其中乔木树种401种,灌木424种,木质藤本85种;野生种803种,栽培种107种。境内古树名木众多,树种起源古老,历史悠久,号称活化石的落叶华木莲、红豆杉、水杉、银杏等珍稀树种至今仍有留存。丰富的森林资源养育了品种繁多的动物。据《宜春地区林业志》载,境内共有哺乳动物(兽类)8目19科58种,爬行动物2目6科37种,两栖动物2目7科22种,禽鸟类17目36科132种。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一级保护类珍稀动物华南虎在铜鼓、宜丰、靖安等地活动频繁,金钱豹、云豹在各县均有分布。
迄今为止,境内有明月山、三爪仑等4个国家级森林公园,5个省级森林公园,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幕阜山共同组成了鄱阳湖平原、江汉平原及洞庭湖平原之间的“生态孤岛”,区内古木参天、林茂水丰,栖息和分布着数量众多的珍贵野生动植物。
灿烂的农耕文明
初唐大诗人王勃曾盛赞宜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可以想象,直至唐宋年间,宜春境内的高山低冈、丘陵平原,一定都披满了婀娜多姿的绿色盛装,处处丛篁绿浪、古木参天;处处溪流河水纵横,湖泊沼泽众多,野生动物异彩纷呈;处处风光如画,生态环境优良。境内丰富的森林资源,哺育了宜春大地灿烂的农耕文明和宗教文化,森林宜春留下了众多不朽的乐章。
雕梁画栋、高檐重屋的住宅建筑文化,雕花饰云、用料讲究的实木家具文化,泥塑土垒、精工烧制的陶瓷文化,顶盖冠云、雕厢饰幔的木质轿车文化,做工精细的木质纺车织具,至今仍在使用的木质犁耙风车等农耕工具……这些农耕文明留下的痕迹,都是丰富的森林资源和淡水资源的历史见证,虽然有的离现代都市人的生活已经很遥远了,但在明代奉新籍科学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将永远传承。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始家宜丰的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其丛林掩映、花红水绿的世外桃源至今仍然令人神往。
茫茫山林采药,救死扶伤助民,天人和谐相处,得道羽化登仙。樟树皂山仙翁葛玄的道教圣火,似乎仍在规劝人们:道法自然,爱护自然。
晨钟暮鼓,梵音佛唱不息。马祖宝峰建丛林,怀海百丈立清规。曹洞禅学释新义,黄檗临济明心性。仰山明月望积雪,化成秀水听禅音。盛开在宜春秀美山水和茂密丛林中的佛禅之花,似乎仍在谆谆告诫人们:以善为本,淡泊名利。
子曰诗云,之乎者也,华林书院、蒙峰书院、正德书院、昌黎书院,历史深处、秀水丛林中的朗朗书声,似乎仍在耳畔隐隐回响。
吴城商代遗址、唐代洪州窑遗址……多少被历史掩盖的荒凉遗址,见证了古代宜春森林与淡水资源的丰裕。
如果没有丰富茂盛的森林资源,便不可能有丰盈的泉水、丰富的物种、宜人的气候,因而也难以繁育诸多农耕文明的奇迹。丛林中那高大伟岸的参天乔木,丰厚密集的低矮灌木和草丛,共同为大地怀中的生灵织就了一副厚实的生命屏障。森林不仅直接为人们生产生活提供了丰富的木材资源和薪炭能源,也间接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淡水资源和食物资源。可以说,没有古代丰富的森林资源,便不可能有人类的今天,也不可能有文明的延续。丰富的森林资源,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观念,或许就是中华古文明之火经久不灭的秘密所在。
与其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毋宁说一片森林养一方人。
一片森林,一片生机,一片希望。
一片森林,便是一座天然水库,一个天然氧吧,一个动植物生灵王国,一片安居生息、旅游休闲的乐土。
一片参天大树,绿荫掩映村镇,秀水盈波,鱼欢鸟唱,便是一片风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
园林工人冒雨在中心城区栽种绿化树。(记者刘继刚摄)
打造森林宜春
近代,因人口繁衍和生产发展,对林地大量开垦,木材需求不断膨胀,建筑和家具用材、薪柴和工业用材等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大量天然林和高大的阔叶树被砍伐,战争祸乱和乱砍滥伐对森林资源造成严重破坏,导致森林资源大规模减少,活立林蓄积量和森林质量大规模下降,森林生态功能退化,人们生活环境也日益恶化,如水旱灾害频发、淡水资源紧缺、生物物种锐减、农业病虫害增多、水土流失严重等。
新中国成立以来,宜春林业曾经作出过巨大贡献:一方面大规模造林育林、培育资源,使全市森林覆盖率比新中国成立初期有较大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1955年,宜春宜林荒山面积为495万亩,经过多次大规模的造林运动,荒山基本绿化。另一方面,大规模的木材供应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作出了巨大贡献。据《宜春地区林业志》统计,1950年至1990年四十年间,宜春共采伐木材1056万立方米,采伐竹材1.55亿根。按当今市场价格估算,这些木竹价值约80亿元。
近几年,在省委、省政府“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战略指引下,宜春林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稳步推进,大大调动了农民造林护林的积极性,释放了林业生产活力。以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为核心的现代林业理念,为林业发展和森林资源的培育与保护注入了强大动力。 2007年,市政府颁发了关于在全市禁伐天然阔叶林的规定。全市林业系统加大了对乱砍滥伐森林的打击力度,加强了对资源存量不多、具有巨大生态功能的天然阔叶林的管护。生态公益林和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使全市森林资源数量逐步提升,质量不断改善。2008年,按照全省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的战略部署,宜春掀起了林业史上又一次造林绿化高潮,山上山下、丘陵平原、村庄城镇、渠道滩涂、公路街巷,处处奏响造林绿化的战歌。不久的将来,秀美的宜春大地将披上更加茂盛葱郁的绿色盛装,古老的宜春将重现往昔绿色的辉煌。
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森林宜春”战略,这是顺应时势的科学决策。绿化山川大地,建设森林宜春,既是对历史的回应,更是对未来的福荫和奉献。
森林宜春,需要我们坚定的信念、勤奋的汗水,需要我们严密细致的管护、宽怀草木的爱心,更需要我们让急功近利的心态远离森林。
森林宜春,需要全社会共同关爱,需要全社会精心呵护。
关爱森林,就是关爱我们的环境,关爱我们的家园。
呵护森林,就是呵护我们的生存,呵护我们的未来。